高等中医院校医学社会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涂斯婧1,2,张诗妍2,韦俞伽1
(1 广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530200;2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浙江 杭州,311121)
[摘 要]高等中医院校医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从事
健康卫生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
人才。这要求研究生
不仅能独立开展学术基础研究外,还应具备有创造力及创新研究的
能力。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又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本文立足于医学社会学专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广西中医药大学医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实践,以期为高等中医院校医学社会学专业发展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医学社会学;研究生;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 2020年自治区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医学社会学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GY2020110);2020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雨课堂”和“知到”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以《卫生事业管理学》为例”(2020JGB237)
[作者简介] 涂斯婧(1987—),女,湖南岳阳人,博士生在读,广西中医药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韦俞伽(1983—),女,广西河池人,博士生在读,广西中医药大学讲师
[通讯作者] ,主要从事养老养生文化、医学教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2020年9月23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分流选择机制”。医学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医疗领域中的社会角色、医疗社会组织的交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等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理解医学与社会运作的关系,通过研究疾病和健康问题反思相关的社会文化经验和社会制度,同时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理解健康问题的变迁
[1]。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医学社会学专业主要是为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学教育科研单位、健康服务机构、医药企业及其他公共服务性企业等领域培养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2]。因此,该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更应该注重加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高等中医院校医学社会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本研究拟通过广西中医药大学医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实际和遇到的问题,为高等中医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教育实践及研究提供借鉴。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一词泛指除旧革新。在管理学中,“创新”具体指创造的过程,该过程“以新事物的构念发生为起点,以其成为现实并达成预定目的为终点”。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后,在掌握创新技能的基础上,生产出具有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并且该成果在业内被广泛交流及证实。因此,学术创新能力必备的要素包括基础知识、基础材料、创新技能、创新人格、学术创新成果及学术交流
[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又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要根据不同学生阶段的需求及要求不同有针对性的培养其创新能力。总体上,可遵循个性化原则、系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协作性原则等四条基本原则。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一方面需要将本科阶段所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进行整合、改组和运用,另一方面是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想的研究与发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对其创新能力的考察主要体现在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成果受到学术同行的关注程度等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形成报告、论文、专利等
[4]。
二、中医院校医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广西中医药大学于2015年挂靠在一级学科中医学下开始招收医学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配备有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丰富的科研教学经验。可为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医药健康行业、高校输送具有中医药特色同时更富有思辨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管理学基础及卫生事业管理学》、《医学社会学与卫生服务研究》、《现代医院人际学》等。学生在课程学习、开题、中期汇报、论文写作和答辩过程中,均实行研究生院、培养单位、教研室(或科室、学科)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层层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把关。然而,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科研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研究生入学时,初试、复试成绩是选拔考生最主要的标准,其中初试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能否被录取,主要依据学生考研文化课的成绩,尤其是政治、英语等公共课的成绩是考生能否过线、取得高分,从考试程序公平的角度看,无可厚非。但很多考生在本科阶段专攻考研科目而无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导致部分在校研究生高分低能、专业基础差,学术能力的考察相对较少,导致未能真正考核学生的学术潜力。部分考生是调剂生,本科就读于西医院校或综合类大学,由于其未接触过中医药理论或未经过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学习,导致其不具备基本中医思维能力,中医药基础知识较弱。此外,虽然现在大部分本科院校设置了相关学科的科研方法课程,但缺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学生多拘泥于课本所学知识,对于现有的社会现象、学术前沿以及理论通常不敏感,缺少个人思考和质疑精神
[5]。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只是被动的完成指导老师提出的具体调研,或是完全按照导师的意图申请相关课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缺乏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大部分学生的学术创新思维未得到良好地锻炼。
(二)前沿性与交叉课程不足,未能体现中医药特色
医学社会学专业本应是一门交叉学科,这就要求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依据学科和专业方向设置具有选择性的课程,这才能使得研究生培养的创新能力得以一定显现 。同时,研究生课程的开设要与研究生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并紧扣培养目标对各类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然而现行的培养目标与预期成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出入,交叉性学科设置较少,中医相关理论实践学习未普及,仅存在于公共选修课中,公共基础课、公共学位课均未涉及。中医药相关课程仅设置了《中医药实验技术专论》、《中医经典理论与实践研究》两门课程,其“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未能充分体现中医院校特色优势,进而可能导致学术发展缓慢
[6]。现阶段,中医院校医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轻忽多学科交叉性与新兴、前沿学科的设计,缺乏与应用学科的交叉以及理论、技术、方法的融合,尤其缺乏凸显中医药政策、中医院管理、中医药运行机制与服务体系的课程内容。
(三)主流科研专题课程更新慢,方法学课程相对欠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应用型人才以“用”为核,专重理论,方法学的课程设置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方法学课程设置在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至关重要。课程体系建设尚未突破本科式的固化思维,许多研究生会应用到 Spss、Amos、Stata等常规数据分析软件,但多数使用并不熟练,基本不会使用Python、R语言等更为前沿的信息获取手段,前沿知识更新慢速度滞后于发展实际
[7]。中医院校医学社会学专业培养在提升研究生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应双轨并行,优化课程应用性、实用性,培育授课模式创新,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现行的医学社会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仅在公共基础课模块中设置《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科研思路与方法》等三门方法学课程与研究生未来科研学习接轨,缺乏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的能力。
(四)学生创新能动性薄弱,导师考评机制欠合理
许多研究生读研是出于就业需求动机,学术动机不足,学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中未专门设置创新创业学分,未能从顶层设计针对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导向和教育规律开展教育,从而研究生在求学的短期功利性目的导致创新动力不足。此外,教育部等三部委在 2013 年颁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通过导师的引导、指导和教导,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育和训练其学术创新思维能力,并向其传输学术技能。但高校对导师的考核主要是沿袭着传统的考评机制
[8],导致大部分导师的精力仍旧放在科研工作上,另外,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以论文的发表为依据,以是否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为标准,而在对研究生育人上投入精力则不够,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察,这势必导致导师无法全身心指导研究生,结果造成培养出的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都较为匮乏,
三、 提升医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建议
(一)结合专业热点改革课程设置,树立创新思维
深化培养模式、教学体制改革,结合专业热点改革课程设置,探索学科发展前沿,树立创新思维,培育研究生创新与批判性思维,在课程设置方面,创新培养方案,高度关注与重点部署交叉性学科与方法学课程,培育研究生跨领域、跨学科交流能力。统筹规划校内优秀中医药教学资源,增设《中医基础理论》、《治未病研究进展》、《中医医院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流行病学》、《实验设计与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学课程,培养具备中医学知识与管理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基于医疗大数据时代与当下人民健康需求,广西中医药大学开设健康社会学和健康心理、医疗信息技术与管理两大研究方向,增设《医学信息学》课程同步服务社会需求。此外,开设《卫生应急管理》、《医防结合与健康管理》以应对后疫情时代。积极探索的教学改革目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构建“科教融合”、“线上线下双行”教学平台,更新医学社会学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逐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二)通过导师团队科研学术引领,激发创新意识
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广西中医药大学医学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学科带头人牵头,各教研室明晰定位,转变角色,改变固化思维,紧跟专业发展前沿领域,探索符合专业发展现状的发展新思路,将招生方向从原来的3个方向调整为卫生政策与医院管理研究、健康服务与管理研究、健康信息技术与管理研究、健康社会学和健康心理、社会医学与健康促进5个方向。其次,提升导师自身专业素质水平,激发创新意识,强化导师专业发展,构建“创新—人才—科研”协同机制,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做到导师也要创新、反思和行动。学校层面提供系统性的支持,增加参加高级别国内外的学术交流频率、定期组织师资培训、与兄弟院校同专业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构建学术共同体,使研究生及时掌握学科的最前沿的动态。从而提高导师对前沿知识的接纳与应用意识,培育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投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导师项目为驱动,与导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开展校域内合作,培养学生科研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三)丰富实践环节活动,明确创新方向
高校需将研究生培养成“研究者+学生”的角色和定位。一是引导学生有标准、有要求地把事情做好,有能力独立科研设计研究等。培养学生选题构思、现场组织、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文章撰写、 成果鉴定全过程等“科研一条龙”的能力,打造学术生态系统,使其具备批判性思维、提出关键问题的能力
[9]。即课题研究过程中生产的新颖、原创、出乎意料、有用的知识和思想,比如新问题、新视角、新工具、新方法、新证据、新观点、新理论;二是丰富实践环节活动,将校园学习、企业实践、行业引领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统筹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资源优势,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创新教育体制,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资源。学校积极与中医药管理局、卫健委、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健康产业等建立密切的教学、科研、社会合作的关系,与16家省级单位、24家相关企业签订实践教学基地,使学习、实习、研究、实践资源相融合。三是深化创新驱动,广西中医药大学将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将作为指标之一纳入毕业审核范畴,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创业学分纳入到研究生毕业条件中,依托“互联网 +”、“挑战杯”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平台鼓励研究生投入创新思考
[10]。使研究生平衡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生在实践探索中明确自己科研创新方向。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途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质量的核心载体。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医学社会学专业,为卫生事业管理的发展培养了复合型人才。面对学生创新性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完善医学社会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时,针对课程进行优化,科学设计实践项目,提升导师自身专业素质,引导研究生创新思维,激发求知欲。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从课程教学、科研实践、协调合作与能力评价方面系统地打造学术创新生态系统,调动其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激发潜质催生更多创新成果,迸发新的思想产生,从而使研究生达到拓展知识、开拓视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涂炯,张纬松.未完成的突破:医学社会学的国际研究及本土发展[J].医学与哲学,2019,40(13):8-13.
[2]田桂香,武敬亮,刘晓影,张波,潘瑞艳,孙同毅.医学院校“三全五导”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02):125-127.
[3]孙文琦,蒙长玉,王文剑.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7):75-81.
[4]张飞龙,于苗苗,马永红.科教融合概念再构及研究生教育治理[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31-37.
[5]周正,韩悦.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表征结构及其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09):68-72.
[6]吴晶晶,张洪雷,高山.继承与创新:高等中医药院校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34(12):936-939+960.
[7]郭健,全贞玉.某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医学统计学的认知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4):605-606.
[8]肖灿,王传毅.我国导师评价制度的计量分析 ——以研究生院高校为案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4):30-34.
[9]贾海彦,周慧,韩祎祎.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的协同培养研究——基于S省高校的调研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20(08):56-61.
[10]罗逾兰.创新实践大赛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探索和研究——以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1):33-38.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of Medical Sociology 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U Si-Jing, ZHANG Shi-Yan, WEI Yu-Jia
*
(1.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200, China; 2. School of Medicin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Abstract: Postgraduates of medical sociology 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e
traine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compound talents engaged in health management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It require
s those students not only to carry out academic basic research
independently,
but also have ability to creativ
e and innovati
v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is not only meets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and also the inherent demand for the progress of this course.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edical sociology,
this article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system of medical sociology in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ociolog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in universi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Medical Sociology, Postgraduate, Innovative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