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课程思政在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融合与探索
陈晓丹, 张 姝,杨延嵩,张雪芬
(北京联合大学 智慧城市学院,北京,100101)
[摘 要] 课程思政是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专业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创新课程设计理念,在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将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文章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剖析了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基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给出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方法探究,包括重塑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等,有效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科专业;计算机网络
[基金项目] 2021年,北京联合大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信息类平台课课程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JJ2021Y027);2020年,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区域新经济的地方高校“新基建”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E-ZYJG20200207);2021年,北京联合大学校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OBE理念的线上线下BOPPPS教学模型应用的教学创新研究”(JK202111)。
[作者简介] 陈晓丹(1979-),女,吉林敦化人,硕士,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下一代网络及网络安全研究;张姝(1973-),女,山东牟平县人,硕士,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2020 年 5 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1]纲要强调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1]基于此,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并落实到教学中去,挖掘和发挥课程思政主体作用,是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保障。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思政课程是一个学科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跟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它通过显性的教育,侧重于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而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实践,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更是一种载体和形式,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融于课程。课程思政强调通过隐性的教育,实现思想价值引领。总书记强调“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课程思政的核心要求是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到教学全过程,专业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创新课程设计理念,在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将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整体来说,既要有思政课程这种显性教育下惊涛拍岸的声势,还要有思政课程这种隐性教育下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
(二)课程思政不是课程的“思政化”
所谓专业课“思政化”,是指虽然在专业课中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功能,但是却忽视了专业课的教学特点和教育规律,呈现出“去专业化”和“去知识化”的倾向,结果把专业课上成了一门类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因而,课程思政的课程观,虽然强调把思想价值引领放在首位,但不能替代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课是授课的根基性内容,不可以弱化和轻视,不能把专业课“思政化”。 【3】在课程思政实施和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硬教学,软引导。硬教学,即坚持专业课的知识传授,不能把专业给弄丢了或者边缘化了。软引导是指在开展专业课程的过程中,用心设计,用情授课,用爱育人,教师只有真正领会并理解专业教学的核心价值,才能自觉在教学中履行课程思政,不仅教好书,还能育好人。
(三)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课程思政是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也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法。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单一的思政课程这一“主渠道”拓展到所有的课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不是教学内容的增加或课程体系的调整,不增加课程学时,课程思政不是生搬硬套,不强贴标签,不是单纯的物理“+”,是一种化学反应:有意而无声,有机而无痕。在各学科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专业、课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课程教学的启发性与延展性教学活动,将本课程与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解决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丰富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问题。
二、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囿于知识本位
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大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内容量大,知识覆盖面广。工科专业实践性突出,注重实验、实践和实习等环节,强调操作性、工具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缺乏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与思政教育的理论性相对有距离。因此,工科课程的专业化驱使思政教育趋向边缘化。专业课老师会认为专业知识是规范严谨的独立体系,加入思政内容,会对专业教学形成干扰?同时,部分专业课老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还需要提高,教学内容单一,对课程思政的挖掘不充分,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还存在灌输式和生搬硬套的问题,课程思政体系尚待完整。另一方面,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老师们普遍存在担心说错话的问题。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这样一篇讲话,题目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里面具体写道:“有的教师怵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担心祸从口出,总是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只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客观看问题,就不用担心在政治上出问题。要给教师充分的信任,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2]
因此,工科专业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需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探索并实践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深化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工科专业课程教师要找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涵的契合点,思政理念无痕地贯穿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突出课程教学的思想性、前沿性和先进性,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从而更好地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工科学生的思维惯性使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弱化。他们更擅长使用工具和技术,寻求快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执着于速度和结果,忽视对问题本身的分析,缺乏人文素养和哲学思维。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育人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前瞻性意识,强化学生跟踪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让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主动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专业教学与价值引领并驾齐驱,完成智育与德育的融合,提高课程思政的时效性。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待提高
传统的理论知识灌溉式的教学方式,育人观念陈旧,缺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照本宣科式的课程思政与喧宾夺主式的课程思政现象也都并存。课程思政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切记课程是课程,思政是思政的“两张皮”现象。融入思政元素后的专业课教学,需要重塑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存在部分思政教学点的生硬对应和形式不够灵活等问题,另一方面需要结合社会的热点话题提高事例新鲜度。找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前沿热点问题,深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做好教学设计,在专业课程的知识教育中融入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或流于表面,专业教师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自觉夯实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找到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和着手点,用具有说服力和引发学生真情实感的思政案例来引导学生,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4】
三、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的方法——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
《计算机网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修读对象为三年级本科生,先修课程为《通信原理》等。本课程为3个学分,包含40课时的理论课和8课时的实验课。深入分析课程中的思政点并将其融入教学之中。从思政的角度重新分析和设计每一章节知识,重新修订融入思政内容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定期组织学生研讨,不仅要从专业知识的角度,还要尽可能地从思政的角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发言,提高学生的思政积极性和接受度。
(一) 重塑课程目标
《计算机网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TCP/IP协议,具备一定的网络使用、管理和开发的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通信技术;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及传输层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网络互连和因特网的有关概念、协议及应用;了解网络中的安全问题等,并能够使用、配置和管理计算机网络。
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是当前形势下本课程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着专业学习与价值引领并驾齐驱的原则,将课程思政理念自然无痕地融入教学并贯穿始终,分析蕴含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哲学思想,增加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工匠精神,使同学们明确自己的责任担当,以科技强国为己任,从而助力中国网络强国建设。
(二) 完善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主流技术,使学生深刻理解计算机网络运行的机理,并对下一代网络有所了解。在课程的德育工作方面存在随意性和零散性,不够体系化。因此需要精编、精选出一系列课程思政特色案例,并力求不要让课程思政案例成为独立的孤岛,要尽量把它们有机结合,从一个点,连成一条线,最后逐渐融汇成一个面。按照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分成如下六个知识模块,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网络创新与安全。每一个知识模块都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思政案例,不标签式说教,不生搬硬套,提炼出蕴含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人文精神,职业操守等思政元素。对于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合理嵌入思政元素,挖掘与课程和专业关系密切的案例,避免突兀和说教。案例设计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再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需求,循序渐进,以小见大。
(三)革新教学方法
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阐明问题的实际背景,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在各学科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专业、课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课程教学的启发性与延展性教学活动,将本课程与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解决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系统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问题。
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将网络强国的战略意识、爱国和责任担当融入到脑和心中,培养学生树立科技强国的责任心,做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授课过程中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设立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方法消除枯燥的原理讲解的生硬感,将所得理论应用于现实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易让学生把握住原理的本质,也能提升学生从事物本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方法因为课程思政的融入,有了革新。一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渗透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通过案例引导式教学,增强校园网安全防范意识,做文明守法的网民,树立职业荣誉感;三是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助力网络强国建设,承载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四是通过讨论式教学,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
在线上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活动包括“视频+教学课件+延伸阅读+模块小测验+讨论”,在线下的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活动包括“研讨+拓展教学+讲座+测验+习题+实验”及翻转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线下教学中的讨论,学生分组PK,组长负责制,非常好的做到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四、总结
加快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和举措。专业课教师应发挥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强化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和素养,更好地落实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写的这首诗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既是对教师的极高赞誉,更是对教师莫大的鞭策和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既要注重自己的学术修为,更要注重自己的思想道德修为,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真正做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 (2020-06-01)[2020-06-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17):4-16,
[3] 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4] 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4-16
The Integr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Chen Xiao-dan , Zhang Shu, Yang Yan-song, Zhang Xue-fen
(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Smart City College,Beijing, 100101)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realize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and also a strategic measur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eacher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main role, innovate the curriculum design concept, and closely combine professional teaching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cours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course education, analyzes the engineering course education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and based on the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gives the course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teaching method to explore, including reshaping teaching objectives,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on teaching methods, etc.,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course ideological education go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