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寄发单号
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反思与逻辑框架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742 发布:
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反思与逻辑框架
杨正勇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海,201306)

摘要:渔业资源衰退、渔业环境恶化问题已受到全球的日益关注。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及可持续利用、加强渔业环境保护呼唤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指导。该学科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本文在回顾其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梳理了其逻辑框架,指出这一框架应当包括绪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政策分析等逐步递进的四部分;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自然资源的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以及渔业生物经济模型应当成为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在构建这一学科的过程中,应当对稀缺性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资本观进行修正与拓展,应当加强既有政策之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逻辑框架
1.引言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本国乃至全球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受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1]。解决渔业经济发展、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从自然科学与技术角度加以研究,而且需要从经济学角度加以探索。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就是以探索渔业资源与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和演进规律及其应用为使命的经济学科。然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的发展尚有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构建、发展及提升。笔者曾撰文对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论述[2],本文在其基础上,对该学科的演进路径进行回溯,对学科的基本框架进行梳理,供同仁商榷以共同推动该学科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及渔业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协和发展。
2.学科发展回溯与反思
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既是渔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溯其由来,就不能不从渔业经济学的发展开始。渔业经济学之思想起源可以追溯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A.斯密甚至更早,而日本学者蜷川虎三1933出版的专著《水产经济学》是最早的渔业经济学专著。之后戈登·史葛(Gordon, H. Scott)在《渔业资源的最优利用经济方法》(1953)[3]及《共享资源经济理论:渔业》(1954)等论文中提出了生物经济平衡和最大经济产量(Maximum Economic Yield,MEY)的概念及其方法[4]。1961年日本学者冈本清造出版了《水产经济学》。之后,随着渔业经济的日益发展及全球渔业资源的逐步衰退,世界许多渔业国家相继将发展渔业的重点由增加捕捞强度转向渔业科学管理,渔业经济学的文献也快速增加。Н. Π.琴索联夫的《苏联渔业经济学》(1977)、李·安德森(Anderson, L.G.) (1977)的《渔业管理经济学》,洛根渥尔德与汉尼森合著的《渔业经济学》(1978)、近滕康男的《水产经济论》(1979),清光照夫、岩歧寿男著的《水产经济论》(1982)和大海厚宏、志村贤男等的《现代水产经济论》(1982)等都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著作[5]。然而不能不指出的是,虽然著作数量增加、对渔业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理论阐释逐步深入,但受生产力发展所限,直到目前为止,国外渔业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实质上是就是渔业资源经济学,主要研究人类对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配置问题。我国学者毕定邦[6]、胡笑波[7]等人曾经在系统梳理前任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分别于1990及1995年出版了《渔业经济学》教材。然而受计划经济时代学术背景的影响,这些教材在学术体系上与全球主流经济学有较大差别。其后国内出版的渔业经济学教材至今尚未能及时系统地整合国内外学术成果,形成能够有效阐释中国乃至全球渔业产业结构、区域布局、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及其背后隐藏的经济规律。概言之,从主体看,目前的渔业经济学总体来看仍然停留以渔业资源经济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发展阶段,需要从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加以系统整理。
在渔业经济学发展的同时,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衰退问题受到了全球关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应运而生,渔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而受到了经济学的重视。从全球范围来看,20世纪90年代起,捕捞、养殖及其相互之间、渔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经济研究成为了渔业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渔业资源经济研究与渔业环境经济研究逐步出现了交融趋势。
概而言之,对于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而言,要真正建立起一门学科,尚需认真总结、梳理和回答如下这些主要问题: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基本概念有哪些?建立在这些基本概念与假设基础上有哪些基本理论?在这些基本理论指导下,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哪些特有研究方法?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哪些可以借鉴到本学科中?如何将渔业资源经济学与渔业环境经济学加以系统整合而形成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体系? 如此等等。
3.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逻辑架构
就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架构而言,笔者认为其架构应当包括绪论、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四个逐步递进主要部分。对四个部分的基本构成,思考如下:
3.1绪论
在绪论部分,需要对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学科性质、本学科与渔业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渔业资源学、渔业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和说明。
3.2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部分,主要应当包括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回顾、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自然资源的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以及渔业生物经济模型等部分。其中,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它们既是经济学基础的在本学科中的延展,同时也为本学科研究方法、尤其是渔业资源与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相关经济政策的设计及经济分析提供基础。
3.2.1 经济学基础理论回顾
经济学基础理论回顾部分既为本学科提供基础,又是本学科与经济学基本理论之间的链接。尽管本学科具有自身特色,但作为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进一步延展及应用,在构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时,首要的是界定清楚本学科与经济学基本理论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后面各部分的分析提供基础。其中包括对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社会福利理论、GDP核算理论、财政、货币与贸易政策等知识的简要回顾。
在此需特别说明的是,在对经济学基本理论进行回顾时,作为经济学基础的延展,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必要对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经济学基本假设进行重新界定与认识。若资源无稀缺性,也就无需节约,无需研究其开发利用的成本与收益及有效利用与配置。这一点毋庸置疑。传统的渔业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可捕捞的渔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配置问题。其中主要讨论的是渔业生物资源的稀缺性,在对于水域与水生生态系统等环境资源,在传统渔业经济学中被看作是外生变量。因此,在构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时,应当对传统经济学的稀缺性假设作一定的延展,这种稀缺不仅是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产生的相对稀缺,而是取决于渔业生物资源、渔业环境资源更新能力而产生的绝对稀缺,这种稀缺资源是这一耦合系统中的内生变量。
3.2.2. 外部性理论
所谓的外部性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即生产者或消费者等经济主体在自己的经济行为中产生了一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这种有利影响所带来的利益并未被产生这一行为的经济主体自己所获得,或这种不利的影响所造成的损失并未由产生这一行为的经济主体自身所承担。外部性理论之所以应当被纳入到该学科基本理论之范畴,是因为人类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各种行为不仅会通过对渔业资源的作用而产生外部性,而且还会对水域环境造成外部性。可以说,渔业生产、水产品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外部性随处可见。如何纠正外部性带来的资源扭曲性配置,在保护好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尽量提高人类福利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必须探讨的问题,这一问题将贯穿于学科发展的始终。没有外部性理论的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构建起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3.2.3 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的界定与物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有关。所谓非竞争性指的是某人对一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妨碍他人同时享用该物品,也不会减少他人消费该物品的数量和质量。非排他性则指的是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其消费行为埋单的人排除在消费该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虽然在技术上可以排他,但排他成本很高而导致经济上不可行。如果一种物品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则说这种物品是纯粹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物品可能具备非竞争性但不具备非排他性,或者反之,此二者均被归入混合物品,而一些物品既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称为私人物品。
3.2.4产权理论
产权是一束界定所有者权利、特权以及使用资源的限制的权利[8]。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渔业资源的产权界定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绩效会有所差异。冰岛、新西兰等渔业管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是否以产权理论为基础进行相关政策的设计、推进政策执行直接影响渔业资源保护之绩效[9]。要研究渔业资源及其相关的环境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就必须以产权理论为指导来进行制度设计、绩效评估。因此产权理论应当成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石。
3.2.5可续发展理论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指的是“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渔业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它具有与日俱增的稀缺性。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人类必须平衡当代人与子孙后代的权益,必须实现此类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永续利用。为此,需要探讨渔业资源贴现率高低、产权配置、以及资源生物特性、环境特性等对资源跨期配置、动态最优的影响及实现动态最优利用的机制与路径。这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托。
3.2.6自然资本理论
所谓的自然资本,又称生态资本。“是存在与自然界,可用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自然资产。包括四个方面:(1)传统的自然自然资源;(2)环境消纳并转化废弃物的能力;(环境的自净能力);(3)自然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4)生命支持系统。” [10]
显然,渔业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可以且应当被纳入到自然资本的范畴。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类仅将其当作财富的来源(即资源)而未将其作为自然资本。何以做出这一论断?理由如下: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所谓的资本,指的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无论是何种资本,追求超出其自身价值之外的增量部分是始终是投入此类资源的目的所在。如果将渔业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作为自然资本,就应当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考虑如何实现其存量的补偿及增殖。然而,无论是全球而言还是在国内,渔业生物资源被过度开发、渔业水域环境被污染比比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因为在理论方面自然资本观的缺失导致了渔业生物及环境资源的扭曲性开发与不当配置,人们只考虑其开发,不考虑其增殖;即便考虑,也重前者而轻后者。
3.2.7渔业生物经济模型
渔业生物经济模型是渔业资源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不仅在指导渔业资源有效利用与开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相关政策设计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资源与环境环境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之间重要区别之处。从演化进程而言,这一部分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研究相对深入的部分,在整个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这一部分中,不仅需要研究不同种类、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成本价格及经济政策条件下的渔业资源的最优采捕生物量等问题,而且需要对经济政策的变动对渔业生物资源的最优开发利用及保护的影响进行研究。
3.3研究方法
笔者曾经指出,作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与渔业经济的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在本学科的研究中仍将广泛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均衡分析、边际分析、博弈分析等将广泛运用于渔业生物资源、水域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与配置的理论分析中[2]。在此补充说明的是,随着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传播,杨小凯、黄有光等人用以分析专业化分工的超边际分析将会逐步被应用于渔业资源不同种类之间差异化开发之效率分析与政策设计等方面[11]
3.4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政策
作为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政策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此部分至少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设计能够实现渔业生物及环境资源有效且永续利用、合理保护与增殖的经济政策,二是对既有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既有政策的经济绩效进行合理评估。特别要强调的是,政策之经济绩效的评估不仅应当包括经济政策运行的经济绩效评估,还应当包括非经济政策(比如行政规制)的经济绩效评估。
4.结语
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基于渔业资源、环境科学及经济科学的新兴经济学科,是渔业经济学及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迄今为止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仍需将渔业资源经济学与渔业环境经济学加以系统整合,形成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体系。本文提出,其逻辑框架应当包括绪论、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四大部分。从基本假设看,应当对传统渔业经济学将渔业环境资源作为既定的外生变量的稀缺性假定进行拓展;从基本理论看,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石,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自然资源的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以及渔业生物经济模型应当成为该学科的基本理论;从研究方法看,应当在积极吸收经济学科既有方法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渔业生物资源与环境生态系统的特性而逐步探索个性化的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从政策分析看,不仅应对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进行研究与设计,而且应当对既有政策之经济绩效进行评估。就全球范围来看,对政策绩效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国内尤其如此,这应当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L. Cao, R. Naylor, P. Henriksson et al. China’s aquaculture and the world’s wild fisheries[J]. Science.2015. 347(6218):133-135
[2]杨正勇. 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11.9:63-65
[3]H. S. Gordon, An Economic Approach to the Optimum Utiliza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J],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 Board of Canada, 1953,10(7):442-457
[4]H. S. Gordo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 The fishery[J], J. Polit. Econ. 1954,62: 124-142
[5]胡笑波. 论新兴的部门经济学_渔业经济[J].2005.1:24-26
[6]毕定邦, 胡伟, 解力平.渔业经济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7]胡笑波, 沈雪达, 谢敏珠,等.渔业经济学[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8]T.Tietenberg.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Natural Resources Economics[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9]L. G. Anderson. A note on market power in ITQ fisheri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1, 21:291-296
[10]方如康.环境科学词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72
[11]杨小凯,黄有光(著), 张玉纲(译). 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Fisher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Retrospection and logical framework
YANG Zhengy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201306)
Abstract: The decline of fishery resources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fisheries environment have been attracted increasing concerns globally. Achieving a reasonable,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fisheries and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ll for the guidance of fisher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s a newly formed cross-discipline, this subject has not established a perfect system yet. Based on the review of its evolution, its logical framework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ts framework should include four gradually developed organic parts: the introduc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its basic theory,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nd policy analysis. It is argued that theories of externalities, public goods, property rights of natural resour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natural capital, as well as fishery biological economic models should be included into its basic theorie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subject, some basic assumptions of traditional economics, such as scarcity of resources and perception of capitals, should be corrected and extended. It is also suggest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and carry out more positive analysis of existing fisherie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which is still the weak point of this subject now.
Key words: fisherie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subject construction; logical framework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