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思考
吴小锋
(浙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本文结合大学生科研指导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为“jg20190043
作者简介:吴小锋(1966-)男,浙江杭州,汉族,研究生,博士,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动物科学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Xiaofeng Wu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310058)
ABSTRACT: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in our country.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is becoming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our higher education under new situations,and is also the basic goal for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rising from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in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s,and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cientific research;improiving of the ability
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是具有开拓性的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中华复兴的希望。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新的形势及社会新需求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思想品德、专业文化、世界观及人生观等多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宣示进入“新时代”,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摆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科技创新[2]。因此,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
浙江大学作为知名的高等学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与许多大学一样,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专门为本科生中设立了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SRTP)等多种形式的科研培训制度,采取项目化的运作模式,通过本科生自主申报的方式确定立项并给予以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科学研究项目。SRTP的核心是支持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学生参与SRTP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SRTP为学有余力的大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同学们通过发现问题、激发创新思维、独立完成课题等过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从而体验到一种全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乐趣。
作为SRTP指导教授,我指导了多届本科生的科研训练项目,有比较深的体会和感触,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深感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大学生参与科研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知不足。何谓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但许多本科生的思想还停留在中学阶段,认为只是做个小实验等,或者依照指导教师的实验设计,按部就班,根据实验流程完成规定的内容即大功告成,没有从本质上认识科学研究。另外,也有很多同学将实验手段看作是科学研究,比如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一个蛋白质,或者用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体等,将实验的过程或方法和科学研究混为一谈。另外,科研思维能力也有待加强。(2)好奇心、探索性不强,科研兴趣不够浓厚。部分学生报名参加科研训练项目动机只是为了拿个学分,对科学研究并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也没有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索性,导致在执行过程中敷衍了事,被动应付。(3)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素养有待加强。由于大学生都是首次参加科学研究,完全是空白,科研必备的一些基本素养十分欠缺。比如如何查找国内外最前沿的论文文献?如何了解研究背景和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等等,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训练,需要指导教师等的指导和引导。
为了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尽早开始专业课的学习,尽早接触科研,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
目前,专业课的学习往往在大三才开始安排(少部分可能在大二下半年),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显然有些偏晚。建议尽早安排专业课的学习,让本科生一、二年级学习基础课程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开始接触专业,以便大学生尽早进入所学专业领域,尽早了解本专业各位老师的科研方向,了解本专业当今世界最前沿的发展状况,唤起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建议在教学安排中,应主动安排本科生与专业导师的见面和交流,可以通过讲座等形式让大学生们能够比较快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培养对专业的认知,提高科学研究在专业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加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从二年级开始,建议尽快安排学生与专业导师的对接,以便让本科生开始参加导师为本科生设置的科研项目,尽早进入实验室。这样的安排好处还在于,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以避免目前高年级才开始科研,而此时因为准备研究生考试、毕业实习和工作招聘应试等各种叠加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让大学生很难安下心来认真做好科研。
二、做好科研素养的培训和引导工作。
这项工作关键在于指导教师。目前,据我了解,每位教授、副教授等整天忙忙碌碌,年初的课题申报、科研教学、实验室团队管理、研究生课题指导、年末科研总结等确实让教授们忙的不可开交,花在本科生身上的时间非常有限,这是事实。但作为指导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本科生的培养工作,应该尽量挤一点时间用于本科生科研素养的训练。在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导师应积极关心学生,主动找学生谈话交流,尽早让学生了解科研,燃起他(她)们的科研兴趣。其中,早期对他(她)们的科研基本素养培养尤为重要,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导师首先应教会学生如何查找科技文献,特别是外文文献,讲解研究课题的科学意义和创新性以及具体的研究内容,分析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各种科研仪器等。这些必备的科学素养是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走的更远。
三、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科学研究需要协作重要性的认知,树立团队集体意识。
我在日本留学攻读学位期间,导师安排一位研究生担任我的“Tutor”(导师、助教之意),具体负责我到日本后的生活和实验上的指导,后来证明这对我帮助很大。我认为这个制度很好,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当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后,指导教师应该安排研究生或高年级同学担任“tutor”,帮助他(她)尽早融合到实验室集体中,与研究生们等一起组成科研团队。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导师的负担,无需事无巨细都需导师亲自过问,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融合,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团队氛围,提升本科生科研水平。
事实证明,科学研究非常需要协作,特别是团队内部的相互帮助。要让大学生明白团结合作在科学研究者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指导教师应安排实验室定期举行学术交流Seminar, 让本科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团队研讨。大学生在科研项目过程中,碰到问题应主动向各位研究生师姐师兄请教,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少走弯路,迅速积累实验经验。另外,应勤记笔记,及时总结,快速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同时,在实验室大家庭中,也应乐于助人,树立团队意识,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四、积极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大学生青春勃发,血气方刚,思想活跃,应积极调动和发挥他(她)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指导教师应多与学生们接触交流,了解他(她)们的性格和特点,在课题设计中,请他(她)们积极参与,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挥他(她)们的想象力,在研究内容、实验设计、方法手段等方面多听取他(她)们的意见。另外,要注重对他(她)们科学研究思维的培养(可参见笔者已发表的教改论文,‘注重科学研究思维培养的教学方式改革和探索’,教育现代化,2019(63):98-100)[3]。在课题执行过程中,随着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指导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并要求他(她)们查阅最新资料,及时调整和提升研究内容深度,追求创新,追求卓越,培养他(她)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我们坚信,只要老师们指导有方,只要大学生们自强不息,发奋努力,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不久将来,我们肯定会涌现出越来越多具备较强科研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我们的未来值得期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肯定能够在我国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2012年11月。
[2]习近平.2016年4月26日,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时讲话。
[3]吴小锋.注重科学研究思维培养的教学方式改革和探索.2019,教育现代化,(63):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