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论文鉴赏
基于一致性建构理论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10日 10:48 点击: 769 发布:

基于一致性建构理论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李思思 

(南方医科大学 教学发展中心,广东 广州510515)

[摘  ]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建设,需要将思政内容贯穿于课程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教学评价等各个重要环节。一致性建构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方法,该理论运用预期学习成效、教学活动、评价任务和成绩评定四个步骤对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基于一致性建构理论,遵循其四个步骤探讨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以期为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 一致性建构理论课程思政建设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 李思思,女,1983-,河北省泊头市人,博士,南方医科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教师发展研究,高等医学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省, 发布单位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小组办公室】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编号为2020GXJK205;2020年 南方医科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普通教学改革类一般项目: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编号为JG2020091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这一要求指明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发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发挥课程建设的“主阵地”作用以及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需要高校教师从课程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评价任务的设计等各关键环节入手,以课程设计理论为指导,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 一致性建构理论的内涵

一致性建构理论是约翰·比格斯于1996年提出的课程设计理论,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中“建构”一词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学习活动建构而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1-3]“一致性”是课程理论的一个原则,即使用的教学方法和评估任务要与预期结果中假设的学习活动相一致。一致性建构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认为教学只是学习的催化剂,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环境,并根据预期的学习成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2-3]。一致性建构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向课程实践领域的拓展,是一种优化高质量学习条件的课程设计方法[2]

基于一致性建构理论,比格斯提出了课程设计需遵循的四个步骤:预期学习成效;教学活动;评价任务;成绩评定。首先,在构建一个一致性的系统时,教师需要明确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后预期达到的理解层次和学业表现。然后,设计教学活动,力图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旨在实现预期结果的活动的可能性。接下来,选定评价任务,这些任务可以让学习者了解他们实现预期学习成效的程度。最后,根据学习者预期学习成效的实现情况制定成绩评定计划[1-2]

二、 一致性建构理论助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一致性建构理论是一种课程设计方法论,是实现高质量学习效果的手段。在课程层面,教与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教师、学生、学习环境、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效果都是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系统中,各部分相互作用以达到平衡[4]。在一致性建构的教学系统中,所有的环节都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者能够完全置身于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系统中[2]。任何提高教学效果的尝试都需要把这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好”的组成部分,比如新的课程内容或方法[1]

其次,课程思政建设属于课程设计范畴。课程思政的目的是立德树人,旨在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的教学体系[5]。而课程是构成这个教学体系的关键要素,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的本质是课程的建设。课程思政的建设对高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的关键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是塑造灵魂。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到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中。

再次,一致性建构理论能有效保障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实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6],而理论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一致性建构理论要求课程设计从学业标准、教学活动和学业评价三个关键步骤保持一致,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的学习系统。在课程思政的建设的实践环节,教师是关键的执行者。而一致性建构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高校教师将课程思政的要求落实到具体课程中,从课程设计的主要环节逐步落实建设目标,避免将思政内容“简单植入”的现象,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另一方面,一致性建构理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效的学习支持系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从学生主体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三、 基于一致性建构理论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基于一致性建构理论,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从预期学习成效、教学活动、评价任务和成绩评定四个环节入手,并结合其专业的培养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 预期学习成效

预期学习成效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核心,成效的确定是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前提[2]。预期学习成效涉及三个主要层面: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和课程层面,分别代表了学校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表述,以及专业和课程对学生能力要求表述。课程思政的建设是学校、学院和教师共同的任务,因此,需要在学校、专业和课程层面从上至下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的预期学习成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校层面,高校应始终坚持将道德品质与价值观评价作为衡量毕业生的标准之一。同时,学院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在专业和课程层面,学院应先设定专业层面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再按照各类课程的类型明确课程的预期学习成效,从而进一步细化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发挥专业和课程育人的作用[7]

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按照学科专业的特点,分别提出了对七大类专科课程的具体建设目标,如对医学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强调“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这些具体建设目标为专业层面的预期学习成效指明了方向。高校专业课教师可根据各自课程的特点,将以上专业的预期学习成效细化为课程层面的预期学习成效,以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王大亮在《肿瘤生物学概论》这一医学通识性课程中将其课程思政建设的预期学习成效为开拓医学领域视野,认识中国肿瘤防治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树立创新中国理念,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等[8]

(二)教学活动

设计教学活动是一致性建构理论的第二步,通过教学活动的安排,扩大预期学习成效实现的机会。一致性建构理论要求教学活动的安排需要同预期学习成效保持一致,同时,为帮助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效,教师需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比格斯认为,教学是一个连续交互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学生和环境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并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习环境的改变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教学[9]。其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是决定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9]。再次,收集学生的教学反馈,积极主动地反思教学也是有助于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2]

保障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必须从学生主体出发,深入思考要使学生达到该课程的预期学习成效,需要安排哪些类型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首先,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内心诉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10]。同时,教学活动的安排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小组学习、角色扮演、实践调查、等多种教学活动,同时增加信息技术的运用,增强课程思政的时代感和吸引力[10]。此外,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案例的学习等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导向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1],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再次,课程思政是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实践,高校教师需积极主动地反思教学,在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中积累并总结经验,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三)评价任务

选定评价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清楚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学习成效。一致性建构理论要求评价任务应该真正代表该课程的预期学习评价[2]。比格斯建议,在确定评价任务时,必须判断它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应预期学习成效,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评价学生个体的表现[4]。每一个评价任务都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预期学习成效的证据,且每一个预期学习成效可以通过多个评价任务考查[2]。同时,教师在设计评价任务时需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其评价标准,使学生在评价准备时有章可循[2]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采用能促进预期学习成效的评价任务是重中之重。高校教师需要明确的是,评价任务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不是某些知识点的掌握。形成性评价的使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其学习活动提供反馈,以促进学生更主动学习;终结性评价则是对学生课程结束后的成绩认定[12]。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形成性评价能够帮助授课教师掌握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成长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终结性评价则可以使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育人目标。然而,教师在设定评价任务时,有必要告知学生哪些任务是形成性的,哪些任务是终结性的,使学生能够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应对这些评价任务。

(四)成绩评定

一致性建构理论中成绩评定是指基于评价任务所表明的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期学习成效,形成最终的成绩。比格斯认为,教师应该将不同的成绩等级标准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以助于学生理解。清晰地理解考核标准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12]。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道德品质标准同样应作为课程要求的一部分显示在成绩等级标准中,以促进学生主动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并改善其道德品行 [13]

[参考文献]

[1] Biggs, J. (2003). Alig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to course objective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trends and innovations, 2(April), 13-17.

[2] 约翰·比格斯, 凯瑟琳·唐. 卓越的大学教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03):3-9.

[4] Biggs, J. (1996). Enhancing teaching through constructive alignment. Higher Education, 32:347-364.

[5]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03):59-62.

[6]陈斌.高校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与推进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13-15.

[7] 张正光,张晓花,王淑梅.“课程思政”的理念辨误、原则要求与实践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06):52-57.

[8]王大亮. 立德树人 德医双馨——课程思政在医学类通识课的应用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 No.354No.355(Z1):68-73.

[9]纪春.为学而教:3P教学模型对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9(12):109-115.

[10] 陈斌.高校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与推进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13-15. [11]付亦宁.深度(层)学习:内涵、流变与展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67-75.

[12]赵炬明.关注学习效果:美国大学课程教学评价方法述评——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6):9-23.

[13]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4-7.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e Alignment

LI Si-si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velopment,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5, China)

Abstract: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s the found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way to achiev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un through various important points such as learning objectives,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assessment.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e Alignment is a student-centered curriculum design method,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urriculum design by using four steps: Defining the desired learning outcomes, choosing teaching/learning activities likely to lead to the outcomes, assessing students’ actual learning outcomes to see how well they match what was intended, and arriving at a final grad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e Alig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following its four steps, so that to provide instructions for university faculty members to design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nstructive Alignment theory;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curriculum; curriculum design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