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论文鉴赏
水产养殖专业主干课程 ---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8日 14:47 点击: 800 发布:

水产养殖专业主干课程

---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柳梅梅,徐国成,杨  丹,葛红星,董志国

(江苏海洋大学  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摘 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实现三全育人的主渠道。作为中国农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养殖专业在高等农业院校各类专业中占重要地位,而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主干课程,“贝类增养殖学”是一门实践和应用性均较强课程。本文以“贝类增养殖学”为例,通过深入挖掘该课程中涵盖的思政元素,辅以人物事迹或案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以期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水产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思政元素;水产养殖;贝类增养殖学;挖掘;实践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省 教育厅 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依托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以水产养殖品牌专业为例”(2017JSJG252)。

[作者简介]柳梅梅(1990-),女,安徽亳州人,博士,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产动物营养生理与种质评估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水产动物增养殖;董志国(1977-),男,内蒙古丰镇人,博士,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种质资源和健康养殖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水产动物增养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21-12-10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习总书记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策略[1]。由此,全国高校掀起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浪潮。随后,在2017年至2020年,教育部先后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推进思政建设的重要性[2-4]

作为中国农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养殖专业在高等农业院校各类专业中,是一个建立在水生生物学、遗传学、育种学、工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上的应用性学科。而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主干课程,“贝类增养殖学”是一门实践和应用性均较强课程。该课程以贝类养殖生物学和苗种生产理论为基础,以重要经济贝类的人工繁育和增养殖技术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贝类苗种培育和健康养殖的实践型技能及系统化思维能力。鉴于此,本论文将深入挖掘该课程中涵盖的思政元素,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辅以历史文化、人物事迹或案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以期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水产新时代人才。

一、“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思政目标

立足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在“贝类增养殖学”授课过程中,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理念、海洋强国、“大国三农”情怀和乡村振兴责任感等德育元素与课程知识要点有机融合,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5-7]

 

二、“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一)历史文化篇

在绪论部分,以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历史及其产量变化作为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及专业自信心。早在公元前460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养殖学始祖范蠡就写了《养鱼经》,它是我国第一部养鱼著作。到公元前618-907年的唐朝,劳动人们创新了养殖模式,从单一的品种养殖到多品种混合养殖,这使我国的养殖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建国以后,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养殖技术也进行了革新。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达5224万吨,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60%以上,连续32年位居世界第一。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对全球水产品的供给上占重要地位。2021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全球水产养殖大会上,自世界各地的水产养殖专家汇聚一堂,共商全球水产养殖大计,进一步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水产养殖的国际地位。随着中国的水产养殖人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的水产养殖业还解决了农民生计问题,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推动了乡村振兴。现阶段,中国的水产养殖业已由农业经济中的副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增加农(渔)民收入、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据测算,目前我国海水贝藻养殖和淡水滤食性鱼类等养殖,每年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每年造林100多万公顷。而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时期,作为水产相关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有能力、有信心担负起科技兴渔的大任,积极发展碳汇渔业,特别是海水大型藻类和滤食性贝类的养殖,为加快海洋强国和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8]

在讲授贝类增养殖技术部分,以2014年的福建獐子岛扇贝绝收事件为例,培养学生做一名诚实守信、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獐子岛属于中国八大群岛之一,其附近水温适宜,浮游植物丰富,是世界公认的适宜海珍品生存的海域,被誉为“海上大寨”、“黄海明珠。90年代,在獐子岛经营体制溃败和近海生物资源萎缩的背景下,商人吴厚刚在政府的支持下带领岛民实行制度改革,开展底播养殖虾夷扇贝,升级獐子岛产业,成功带动岛民致富。但在2014年10月獐子岛公司发布公告称,因北黄海遭到异常的冷水团导致即将进入收获期的虾夷扇贝绝收,致使獐子岛公司当年营收巨亏8亿。此后在2018年、2019年同样发生虾夷扇贝大规模自然死亡。一时间舆论哗然,在岛民的举报下,证监会对獐子岛公司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獐子岛公司成本、营业外支出、利润等均存在虚假数据。2020年,证监会依法对獐子岛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决定,并处以60万元罚款。

在贝类种质资源保护和珍珠培育部分,以我国是世界上生产淡水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被誉为“珍珠王国”为切入点,引出古代封建社会的底层劳动人民若不能按时上交珍珠作为赋税,就要变成奴隶,任人宰割。进而与现代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和中国人民都走向了富强之路作对比,培养同学们的制度自信和国家认同感[9]。此外,在讲授贝类苗种生产部分,可通过介绍苗种生产中的关键步骤及主要注意事项,来引导同学们认识何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在贝类增养殖课程中的体现。

 

(二)人物篇

在讲授绪论部分,以我国贝类学奠基人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创始人张玺的事迹为例,让同学们树立以贝类大师为榜样、培养学生建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以及为祖国科学事业奉献终生的精神。张玺于1915年考入保定甲种农校及育德勤工俭学留法班,1921年以优异成绩获公费到法国留学,继续学习农业,于1931年以“普鲁旺萨沿岸的后鳃类研究”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在法国留学期间,张玺时刻关注祖国动态,于1932年回国任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建国后,张玺与童第周、曾呈奎等老一辈科学家一起筹备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领导无脊椎动物研究室进行了北自鸭绿江口、南至西沙群岛的多次调查,并选择与国民经济关系重大的动物类群进行研究,与合作者共计发表了200多万字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张玺领导的海洋动物综合性调查把中国的贝类学研究引领到了国际学术的舞台上;他和齐钟彦合著的《贝类学纲要》为我国第一部贝类学专著,亦是我国贝类学的奠基之作;他培养的很多研究人员及学生已成为中国科学研究的带头人。正是这些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老一辈科学家不懈努力和坚持,才使我国贝类学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要牢记习近平主席的嘱托,努力奋斗,不负韶华。

 

在讲授扇贝养殖技术时,以我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张福绥院士的事迹为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创新精神、“大国三农”情怀和乡村振兴责任感。80年代,在我国海水养殖种类匮乏和效益低下的背景下,张福绥院士带领课题组先后三次赴美引进新贝,从26只亲贝开始,经过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解决了海湾扇贝的苗种供应问题并进行了推广养殖,使我国贝类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让沿海渔民和养殖户走向小康之路,为此,渔民们尊称张福绥为“扇贝之父”。张福绥院士一生秉承“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价值理念,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他的一生都是专业自信和时代精神的践行者。在讲授牡蛎养殖技术时,以我国现代贝类养殖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海洋大学王如才教授的事迹为例,引导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王如才教授研究完成的牡蛎多倍体育种技术,改写了我国养殖牡蛎无品种的历史,使贝类养殖业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鲍被誉为“海产八珍之首”,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鲍鱼生产国和消费国,但中国鲍鱼养殖面临产品规格小、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世界话语权等问题。为此,厦门大学柯才焕教授便带领团队开展了鲍的育种研究,先后突破系列育种关键技术,培育了3个鲍鱼新品种,带动我国鲍鱼养殖业踏上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转型之路。在讲授珠母贝养殖技术时,以我国著名养珠人谢玉坎研究员事迹为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专业自豪感。谢玉坎研究员不仅开创了国内外贝类人工育苗产业化的先例,而且其研究的钛化合物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空白。此外,谢玉坎研究员还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献身祖国海洋事业的建设中,其指导的学生张偲已在2013年成为海洋领域的4名院士之一,并且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南科技进步特等奖、广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正是谢玉坎研究员对学生张偲的引导和影响,才使张偲活跃在祖国海洋事业的建设的第一线,他的这种大师风范,长者风度,应该受到我们的尊敬和爱戴。

(三)自然篇

在讲授绪论部分,以欧洲陆生贝类红色名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物种保护,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和科学发展观理念。2019年,《欧洲陆生贝类红色名录》报告指出,由于城市生产和人类活动导致软体动物的栖息地及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五分之一的陆生软体动物受到灭绝的威胁,如蛞蝓、蜗牛和半蛞蝓等。为改善红色名录中贝类的地位,欧盟、瑞典、荷兰和卢森堡等组织和国家开展了名为“生命计划”保护行动。同样,为保护贝类物种多样性,中国政府已经将包括库氏砗磲贝在内的多种濒危贝类列为一级国家保护海洋生物,并开展了相关保护行动。

在讲授贝类的摄食和生活习性时,以多数双壳贝类为滤食性为切入点,引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俞志明等科学家进行近海富营养化与有害赤潮防控技术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在2000年5月,从大连驶向上海的“民生号”客轮上的一名乘客惊奇的发现昨天那湛蓝的海水今天却变成了一片“红海”。通过分析发现,“红海”形成的原因是海水中的浮游藻类暴发性繁殖引起的赤潮,赤潮的发生不但会堵住鱼虾贝类的呼吸器官引起大批贝类的死亡,而且如果人们误食了被赤潮污染的鱼和贝类亦会危害其身体健康[10]。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俞志明等科学家以赤潮治理研究为己任,历经20多年的刻苦钻研,创新性地提出了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的理论与方法,成功解决了天然粘土治理赤潮效率低、难以大规模应用的国际难题;研发出高效赤潮治理材料、制备出赤潮治理自动化设施设备、建立了规范化的现场实施模式,取得了赤潮治理领域的重大突破。该方法列入我国赤潮治理国家标准,是目前我国唯一得到广泛应用的赤潮治理技术,保障了滨海核电冷源水域、重大活动涉海水域、养殖旅游水域等水环境安全。2017年以来,该技术走出国门,在美国、智利、秘鲁等国家得以示范应用,被誉为“中国的赤潮灭火器”“国际赤潮治理领域的引领者”,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奠定了我国在赤潮治理上的绝对话语权。

在讲授牡蛎和贻贝的增养殖技术时,以奥克兰海洋保护区贝类离奇死亡事件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科研逻辑思维和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关键问题的辩证思考能力。2018年,奥克兰海洋保护区数十种贝类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死亡。为了解贝类死亡原因,负责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不仅采集了海水样本和死亡贝类进行分析,同时还开展了为期2年的跟踪调查研究。这就提示我们,若养殖生产中出现问题,我们不能人为猜测,而是要经过检测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讲授螺的种类和生态学习性时,可引出几种人体寄生虫病与螺类的关系,引发同学们对自己日常生活习惯及自我健康的关注和思考,如沼螺是华枝睾吸虫病的中间寄主;福寿螺和中国圆田螺是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中间寄主;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

 

三、结语

水产养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水产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全面覆盖、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要真正构建起水产养殖专业“三全育人”的大格局和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夯实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不仅要提升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还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内容,寻找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不生搬硬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

贝类增养殖学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在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加充分的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生硬地知识形象化、有趣化,增强课堂凝聚力,促进学生学习内动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只有把思政教育运用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各方面的领域和环节,才能使学生的“三农”情怀内化于心,培养出具有卓越品格地“新农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2]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 教党[2017]62号.

[3] 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Z]. 教高[2019]6号.

[4]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 教高[2020]3号.

[5] 陈阿琴, 吕为群. 基于立德树人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J]. 教育现代化, 2020, 7(47): 4.

[6] 柴毅,熊新山,罗鸣钟, 等. “绿水青山”理念下绿色育人模式构建探讨-长江大学水产养殖学学科课程思政实践实例 [J].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49(3): 274-275, 278.

[7] 李松林, 陈乃松, 黄旭雄, 等. 水产养殖专业核心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本科课程为例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 (36):72-74.

[8] 董双林. 高效低碳-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J]. 水产学报, 2011, 35(10):1595-1600.

[9] 陈万光, 张耀武, 易力, 等.特种水产动物养殖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 [J]. 河南水产, 2020, (6): 3.

[10] 杨品红, 罗丛强, 石彭灵, 等. 新农科背景下《水生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2(4): 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quaculture Specialty Core Courses of Mollusc Culture

LIU Mei-mei, XU Guo-cheng, GE Hong-xing, DONG Zhi-guo

(School of Marine Science and Fisheries,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222005, China)

Abstract: Without virtue out of fashion, people can not stand without virtue. Adhering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and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are the main channels to realize the three-wide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system, the aquaculture specialt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various major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course of aquaculture, " Mollusc Culture " is a course with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Mollusc Culture" as an example, deeply excavat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and integrated them into teaching,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quatic talents with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feeling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quaculture; Mollusc Culture; Explore; Practice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