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论文鉴赏
新时代高校助力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4日 09:10 点击: 599 发布:

 

新时代高校助力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校长办公室,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  ]新时代加强对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文阐述了高校助力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现状以及在科学教育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整合驻地高校科普资源,建立“线上线下”高校科普资源共享交流平台;打造高校科教特色品牌,做到科教活动规范化、多样化;组建专兼结合科教队伍,造就科学传播人才;高校与中小学科教交流制度化,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关键词] 高校;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秦皇岛市社科联 委托课题“驻秦高校助力秦皇岛市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研究”(2019WT002 )

[作者简介] 乔潇(1987-)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河北科技师范 校长办公室,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1]加强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热情,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以来,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整体提高。但是也存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有待加强,科普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均衡化、精准化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科普投入不足,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2,3]

高校作为我国创新主体,拥有巨大科教资源。高等院校不仅是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是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培训基地[4],高校优质科技资源共享是发达国家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5]。我国高校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在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中,助力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2-10]。进入新时代,高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持续的协助地方中小学青少年创新培养仍然是一个面临的探究课题,高校的高端科教资源利用方式、创新培育模式等方面更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创新。本文对河北省秦皇岛辖区几所高校进行调研,总结高校在助力驻地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现状分析高校在科学教育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时代驻地高校助力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一、高校助力中小学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在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第一,高校拥有较为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包括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各级重点专业实验室,部分高校还拥有国家级、省市级科普基地,科普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科普媒介,初步形成了科普教育基础。第二,许多高校与当地中小学、社区、其他科学传播机构建立了良好的科教工作关系与合作基础,多次进校园、进社区、进科技馆等,开展各类科学教育志愿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科学传播经验。

但是,高校在对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科教资源零散、社会化利用不够充分

现有科普资源效益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间的科教资源社会化利用有待加强。各高校的科学教育资源零散,辖区内高校间的科教资源各自独立,相互协作较少,有待加强对科学教育资源有机整合,以协同、高效发挥服务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表现在,各高校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平台、省级重点实验平台和重点学科,其开放程度和宣传力度还不够,亟待开发成为科普和科学创新教育场所。

(二)科教形式单一  

高校现有科普资源大多未定期面向社会开放,多数研学仅限于参观,时间短、接待人数少。缺乏深入参与项目,远远不能满足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的中学群体的研学需求。缺乏特色科普品牌,高校科学传播形式需要向多元化迈进。

(三)高校缺乏专业科普传播队伍

大多数高校的科学传播工作以大学生志愿科普活动形式开展,高水平科研人员占比较小。多数高校教师仍然对科普工作持有传统认知,认为科普工作比科学研究工作简单,而且不能出成果,对自己职业的发展帮助不大。因此更多专注于自己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对科普工作不够重视,投入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势必造成高水平的科普演讲、科技服务、科学传播作品较少。因此专业科技人员及教师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缺乏高校与中小学科教合作的有效机制

高校科学传播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未能有效衔接,高校科教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等工作有待加强。高校对中小学科普活动处于被动“应接”状态,主动“送出”去中小学科普活动较少,缺乏长效合作的保障制度。

二、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可持续助力驻地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一)整合驻地高校科普资源,建立高校科普资源“线上线下”共享交流平台

为合理高效利用各高校之间科教资源,改变各高校之间各自为战的局面,高校与驻地政府相关部门协同共建,集成辖区各高校的特色科普资源,打造驻地高校科教联盟,建立区域高校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为青少年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教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高校科普教育联盟”,构建“线下”实体科学传播体系

由高校驻地政府机构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协调组织驻地各高校建立 “高校科普教育联盟”,依托“联盟”集成已有科学教育资源,整合各高校现有科普基地、标本馆、博物馆等科普机构及各专业实验平台。组织部门负责宏观调控、资源配置,探索建立高校向中小学定期开放科普基地和不定期预约开放专业实验室相结合的制度,推动高校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统筹组织重大科普活动,依托各高校特色专业学科人才和资源优势,针对不同受众群体、不同科普需求,各有侧重的开展高质量科普活动,互相补充,充分结合,构建辖区高校 “线下”科学传播体系。

2.建立“高校科普教育联盟”数字化科普信息共享交流平台,构建“线上”科学传播体系 

推动高校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打通高端科普资源与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活动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实现 “联盟”高端科普资源和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有机衔接,建立“高校科普教育联盟”数字化科普信息共享交流平台是一个必要桥梁。网络科学传播是数字化时代科学传播的重点平台,建立“联盟”专属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平台,将“联盟”优质科普资源集中到网络公益平台上。开设科普新闻、品牌科普项目、科普活动公告、科普资源等专栏,丰富并及时更新网络科普内容和高校科普设施开放信息;建立网上“高校科学营”,开通“高校科学营”统一报名入口,把更多的中小学生“请进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体验高端的科普资源;开通“高校科技专家服务团”联系端口,让社会和公众有更多的机会与高校科研人员开展交流,让高校人才和资源更好更多的“走出去”,根据公众需求,提供“订单式”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二)发挥特色,打造高校科教特色品牌,科教活动多样化

依托“高校科学教育联盟”统筹协调驻地高校特色科教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品牌性科学教育活动,加强驻地高校对中小学的开放,促进青少年科教水平提升。每个高校具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学科,依托各高校优势学科科教资源,开展“一校一品” “一优势专业一品”特色科教品牌建设活动,每个高校打造一个甚至多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教品牌,扩大影响力。

依托特色科教品牌开展多样化的科教活动,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是我国近年来开展的大型科技主题夏令营活动,科学营体现出前沿性和多学科性的特点[7],充分整合高校省部级及以上的重点实验室、科普基地等科学教育资源,通过开展不同特色的“高校科学营”、“求真科学营”等活动搭建科技体验平台,主要进行实践性科学项目活动,能够完成完整的科学趣味项目,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热情,提高科学素质;科普活动寓于日常生活中开展,针对中小学生不同层次特点, 广泛组织开展科技节、科技周、科普日、公众科学日等活动,设置多样丰富的主题, 让更多的青少年参加和接受科学教育和科技创新启迪;开展“科技之光”专家宣讲团等活动,传播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科学技术知识、方法与思想,激发青少年科技探索热情[4];结合重要科技节日、国际组织科技活动年等,开展专项科学传播活动;针对青少年关心的重要科学、技术和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组织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定制”式科学传播活动[3]

(三)组建专兼结合科教队伍,造就科学传播人才

整合各高校科教人才资源,通过政策引导、机制激励和措施保障,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科教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形成专职、兼职与业余相结合的科学传播队伍。

1.组建结构合理的联合专家团队

建立完善科普人才激励机制,体现出科普工作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加强政策导向,充分调动科教人员参与科普教育事业的积极性。由“高校科教联盟”牵头,面向驻地各高校在基础科学、工程、人文和农业等领域,招募热爱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的专家,形成学科相对齐全、领域分布合理的专门从事科学传播活动的“联合”专家团队,开展各种有针对性和影响力的品牌科学传播活动。推动高水平科研人员科学传播活动的系统化与规范化。

2.组建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团队

高校大学生是科普和创新的活力群体。通过“联盟”结合学科、科教方向、科普项目等,统筹分类整合各高校中现有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团队,发挥大学生活泼热情与中小学生容易沟通的特点,深入中小学校、少年宫、科技馆参加青少年科普教育与服务等活动。志愿者团队科普活动要规范化与制度化,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系统培训,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队伍动态更新机制,打造知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有所长的大学生科学传播队伍。

(四)高校与中小学交流制度化,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高校与中小学校密切合作,建立科学教育共建单位,是提升中学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科教活动,一方面针对科教实施者“教师”进行提升培训。

1.建立“双向流”互动合作机制

“双向流”互动合作机制体现在一方面把青少年请进高校,依托高校科学教育资源,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8] 创建“科研兴趣小组”,选拔拔尖学生提前进入高校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学术研讨、科研实践,为“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促进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互动衔接,完善高校和中学联合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有效机制[9] 。另一方是面“高校教师走出去”,鼓励更多高校科技工作教师走进中小学,主动担任中小学科学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建议在中小学建立科学教育“双导师制”[10],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设计,完善科学教育培养模式。

2.协助中小学科学教师水平提升

高校对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不仅“输血”支持,更要 “造血” 支持。发挥高校的教育优势,提供条件针对性的对中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提升培训,不断提升科学教师的水平,建造中小学自己的优秀科学教师队伍。区域驻地高校与当地中小学同在一个城市,更方便中小学教师进入高校进修提升,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寒暑假期短期集中培训;或者中小学教师在完成自己教学工作的同时选择高校相关课程进修学习,达到与日新月异的科学知识与时俱进;也可采取以教师个人进入高校实验室、研究所进行科研项目的研修来提升科教技能。

三、结语

高校在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实现高校可持续有效助力驻地中小学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需要高校的科教制度不断完善与科教方法不断创新需要高校与中小学制定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需要驻地政府政策支持及措施保障。高校、中小学与驻地政府三方协作共同努力,为国家持续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20.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2016.03.14.

[3]钟洪彬,李茂花,吴海燕,李琪,文瑾.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0,37 (3):109-113.

[4]陈启明,王清江.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化学科普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化学, 2018, 33 (7):110-113.

[5]韩葵葵,胡卫平. 国外青少年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模式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35)28:20-23.

[6]韩天琪.研学游:打造科普平台 实现无缝对接[N].中国科学报,2018-07-30(007).

[7]赵博,陈玲.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对营员科学素质提升效果研究[J].科普研究,2018,4:61-66.

[8]朱建民,黄鹏,孙淑萍,杜春燕.英才计划大家谈·中学篇[J]. 中国科技教育,2015,12:15-17.

[9]刘敢新,王怡,李函锦,肖馨. 高校助力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重庆大学青少年科技教育实践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01):174-177.

[10]杨明名.对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学园,2015,10:97.

   

Research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sisting to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Youngsters in the New Era

QIAO Xiao

(The Principal's Offic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 huangdao, Hebei 066004,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sters' innovative ability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with talents.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lping young peopl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science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Discussed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 integrat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of local universities, establishing online and offline universit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sharing and exchange platforms; creating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brand; achieving standard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establishing a professional and part-time science and education team to cultivate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talents; institutionaliz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exchange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cooper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