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提升高水平大学国际化指标的路径研究
韩 笑a,伏永祥b
(南京工业大学 a.海外教育学院;b.对外合作与发展处,江苏 南京 211816)
[摘 要]国际化指标是衡量高水平大学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国家关于来华留学生发展“提质增效”的要求,对照THE、QS、U.S.News、ARWU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中的国际化指标,从提升规模和质量两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扩大招生宣传,拓展生源渠道;提升学科水平,打造教工队伍;加强科研合作,提高国际声誉;优化结构比例,注重质量标准;创新招生形式,应对国际形势。为提高国内高校的国际化指标提供理论支撑,为开展来华留学生工作提供经验启示,为助推高水平大学创建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国际化指标;留学生规模;留学生质量;高水平大学
[基金项目]2022年度南京工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带一路”化工与建筑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专项课题“‘一带一路’高校的国际化指标研究”(22ZX21)。
[作者简介]韩笑(1992-),女,安徽阜阳人,博士,南京工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伏永祥(1978-),男,江苏阜宁人,硕士,南京工业大学对外合作与发展处处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对外合作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入,中国的教育合作伙伴已经遍布全球。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国家首次将国际交流合作确定为高校第五项职能[1]。这是国家赋予高校的又一重要使命。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对话国际前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我党长期执政的治国理政人才,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来华留学生,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势在必行[2]。《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正式印发,再次强调要打造来华留学重点项目和精品工程,多措并举推动来华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做强“留学中国”品牌[3]。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是新时代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转型与制度重构[4]。
国际化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同步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和质量,已经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对高水平大学国际化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某一区域或某所高校分析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路和措施,此类研究较少把来华留学生工作当作研究重点。另一类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如何推动和发展来华留学工作,此类研究较少结合国际化指标的具体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本研究立足国际视野,对照THE、QS、U.S.News、ARWU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中的国际化指标,尝试找出国内高校在国际化指标上存在的差距,对如何提升国内高校的国际化指标提出具体建议,对如何开展来华留学生工作提供经验启示。
国际化水平是四大世界大学排名THE、QS、U.S.News、ARWU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在THE世界大学排名中,国际化指标权重达7.5%,其中,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比例、国际合作研究比重各占2.5%。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际化指标权重达10%,其中,教工国际比例与国际生比例各占5%。在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际化指标权重达22.50%,其中,世界学术声誉占12.5%,国际合作研究占10%。在ARWU世界大学排名中,国际化指标权重达30%,其中,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占10%,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占20%[5]。
由此可知: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工比例、国际合作研究、世界学术声誉、获奖情况,在国际化指标中都占有很高的权重。世界大学排名的先后,与国际化指标有着密切关系。助力创建高水平大学,必须结合国际化指标的具体内容,运用规模和质量双轮驱动提升国际化水平。
质和量是事物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属性。根据国家关于来华留学生发展“提质增效”的要求,从合理扩大规模、努力提升质量两个方面双轮驱动,才能促进来华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创建。
(一)扩大招生宣传,拓展生源渠道
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学生占比基本呈正相关,国际学生占比越高,国际化程度越高。因此,国内高校的招生宣传工作要让全球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认可中国高校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我们要基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走出去,在沿线国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招生宣传和推荐优质生源的作用。通过与国外的人才合作培养基地、语言服务基地、跨文化交流基地,拓展海外留学生优质生源。加强与国外优秀高中的定点联系,定向接受国外高中优秀生源推荐。探索预科基地建设,建立留学生语言培训中心或预科中心,使预科生源成为优质生源的蓄水池。开展“专升本”招生合作项目,接受国外专科院校推荐优秀毕业生来我国继续学习深造。
(二)提升学科水平,打造教工队伍
国外高校比国内高校的国际教工得分高,排名较靠前。因此,国内高校应依托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加大优势专业与优势学科的宣传力度,发挥专业的品牌效应。针对留学生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彰显国际化办学特点。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收优质先进的国外教育资源,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工队伍,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国际化水平。通过设置面向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的精品课程、完善来华留学生学习生活资源配置、授予奖学金等形式,形成对留学生的强大吸引力,提升留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三)加强科研合作,提高国际声誉
国际化指标与世界学术声誉、国际合作研究具有相关性。因此,国内高校应积极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促进国际科研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发挥优秀硕博士导师在行业领域的影响力,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和世界学术声誉。加大政策优惠,吸引高端人才回流,参与到国际合作研究当中。通过国内外高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模式,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形成科研创新联合体,联动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推动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活动,促进中外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留学生多发表科研成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四)优化结构比例,注重质量标准
校友获奖和教师获奖折合数在国际影响力上占有重要权重。国内高校因招收本科留学生人数多,硕博士层次留学生人数少,导致学术研究的学科贡献率低,获得国际大奖的人数少。因此,留学生招生工作应建立本、硕、博多层次立体结构,扩大硕博士层次留学生的培养规模,优先考虑硕博士层次合作办学项目的申办。通过海外高校在籍硕博士短期进修等项目,提高硕博士的比例和数量,优化留学生的层次和质量。由于留学生来源国广泛,教育背景差异较大,应充分考虑留学生培养的差异性,根据留学生的不同学历水平分层设置培养方案,注重提高质量标准。
(五)创新招生形式,应对国际形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关系的摩擦,给国际交流合作出了新难题。国内高校面对变化的国际形势,应及时采取新措施。在来华留学招生工作上,可以通过远程视频方式,对留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专业水平进行考核。一些疫情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的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可以准许申请网络注册学籍,并采取网上授课方式。网上授课不方便的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可以采取保留入学资格、延期开学等政策。这些政策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予以明确告知,以稳定留学生生源和学生情绪。
作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全国百强省属高校”和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南京工业大学在疫情期间创新留学生招生模式,开展反向中外合作办学成班制招生的方式,比如:与蒙古国的蒙古科技大学2+2中外合作办学环境工程本科项目,双方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留学生前两学年在蒙古科技大学学习,后两学年来南京工业大学留学,学生毕业后成绩达到双方高校要求可同时获得中外两所大学的毕业文凭,使招生规模和质量都得到了保证,可以为其他国内高校提供借鉴。
通过对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中国际化指标的分析和对提质增效国际化指标具体建议的反思,本研究得出国内高校应通过多措并举的路径开展来华留学生工作。
(一)加大留学生招生宣传工作
招生宣传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为了应对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的新挑战,留学生的招生宣传工作应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多渠道多手段同时开展。线下可以在国内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线上可以与国外高中和专科院校进行视频连线,积极与国外的孔子学院、语言中心、合作基地等单位机构联系交流,与主流媒体合作发力扩大辐射效应,通过线上直播、视频会议等多种形式拓宽留学生的招生渠道。
(二)建立留学生工作考核机制
国际学生的比例在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中都有明确要求,学科建设应包括对国际学生的培养要求。在江苏教育现代化检测指标中,高水平大学的留学生比例要求达5%左右[6]。优势学科与非优势学科应按照已有留学生规模,结合各学科的评估要求,明确留学生招生人数、全英文课程建设、国外高校交流合作等留学生工作考核指标,发挥目标考核的作用。学校层面通过统筹安排,按照一定比例逐年向专业学院下达任务,建立健全留学生工作考核机制。
(三)探索学科群联动培养模式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2020年经管学院依托土木学院招收6名留学生博士,每名博士配备指导团队,留学生不占用学科博士指标,既促进了经管学院的高端人才培养,也助力土木学院学科发展,受到经管学院和土木学院的一致欢迎。国内高校可以进一步探索这种学科群联动培养模式,协同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助力优势学科专业的国际化建设。
(四)完善留学生特色培养体系
留学生有留学生的特点,趋同化不能等同化,不能直接用中国学生的培养标准去衡量。各学科也有各学科的特点和发展不平衡性,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承担留学生培养任务的专业学院,应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制定适用于不同专业留学生的培养方案,完善本、硕、博不同学历层次留学生的培养标准,建立具有品牌效应、科学合理的留学生培养体系。
(五)落实留学生培养激励政策
国内高校应重视来华留学生工作,对留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实施一定的激励政策。为了鼓励教师承担留学生的教学任务,激励研究生导师承担硕博士留学生的指导工作,学校可以进一步明确留学生工作量认定激励制度。比如:南京工业大学参照双语授课教师1.6倍工作量计算,鼓励专业学院成班制招收留学生。学校层面可以通过健全学校制度和发布正式文件,推动留学生工作持续发展,落实留学生培养激励政策。
接收国际学生的规模与质量是高校国际化的重要指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必然要求。本研究通过分析THE、QS、U.S.News、ARWU四大世界大学排名的国际化指标,得出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工比例、世界学术声誉、国际合作研究、获奖情况在国际化指标中都占有很高的权重。根据国家关于来华留学生发展“提质增效”的要求,从合理扩大规模、努力提升质量两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扩大招生宣传,拓展生源渠道;提升学科水平,打造教工队伍;加强科研合作,提高国际声誉;优化结构比例,注重质量标准;创新招生形式,应对国际形势。本研究为切实有效提高国内高校的国际化指标提供理论支撑,为多措并举开展来华留学生工作提供经验启示,为全面科学助推高水平大学创建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EB/OL].(2017-02-27)[2023-03-10].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2]陈海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6):52-58.
[3]万玉凤.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意见 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J].中小学电教,2020(Z2):30.
[4]程伟华,张海滨,董维春.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新时代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转型与制度重构[J].学位
与研究生教育,2018(12):32-38.
[5]ALTABACH P G. The globaliz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rankings[J].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2012,44(1):26-31.
[6]沈健.创新留学生培养方式,提高留学生教育品质[J].江苏教育,2016(58):6-7.
Research on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icators of High-level Universities
HAN Xiao1,FU Yongxiang2
(1.College of Overseas Education,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6, China;
2.Office of Extern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6,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icator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high-level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country's requirement of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comparing the international indicators in the fou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The, QS, U.S.News, and ARWU,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suggestions from two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scale and quality: expand enrollment publicity and expand student sources; improve subject level and build faculty team; 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improve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optimize structural proportions and focus on quality standards; innovate enrollment methods and respond to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paper is aim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domestic universities, to provides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for carrying out the work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high-leve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icators; the scal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igh-level univers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