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新工科背景下材料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贺图升,黎载波,刘 洋,田长安
(韶关学院 化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摘 要]:新工科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不仅需要培养大学生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更要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目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结合应用型地方高校材料专业自身发展现状以及新工科教育理念,从实践教学中的“基地建设、方案建设、思政建设、考评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举措,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新工科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视角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粤教高函〔2023〕4号-864);2019年度韶关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韶学院[2020]36号-16);2022年度韶关学院质量工程项目“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课程教研室”(韶学院办〔2022〕54号-33)。
[作者简介]:贺图升(1982-),男,山东临沂人,硕士,韶关学院化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材料方向研究。
[文章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新工科是为响应当前的产业和技术革命,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工程教育的理念、要求及建设途径等都做了新的诠释,是要培养德才兼备、德学兼修,具有深深的家国情怀、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较高水平的实践能力的工科人才[1],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实践环节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普遍存在“重理论传授、轻实践培养”的现象。
大部分实践环节的安排只是为理论教学服务,没有把实践环节的教学放到应有的位置,这和新工科凸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相去甚远[2]。另外,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培养人才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3]。
因此,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思政元素,对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增强专业实践教学成效、提升专业实践育人水平具有重大意义[4]。因此,材料专业的实践环节必须依据新工科发展的规律,对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构,构建一种系统化、制度化、思政化的多元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5]。
2 建设思路
建立依托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教学模式,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多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依托校企合作的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联合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实习基地机制。基于面向工程、项目驱动实践教学平台的方案和模式,围绕“校内实验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综合服务平台”、“基础实验—专项训练—综合实训”、“理论—实践—思政”等多路径教学模式,建立适合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以及一整套可操作性强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通过不断积累和完善,建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育体系和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多样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实践平台建设路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路线图
3 具体举措
(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硬件设施建设:在现有合作条件下,实践教学基地的条件能满足相应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需重点建设校内教学平台、校外研发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基地建设路线图见图2。
图2 基地建设路线图
推进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改革:立足产业结构特点与我校工科类专业特点,与企业共同设定毕业设计任务,并制定毕业设计过程规范,包括签订毕业设计指导协议、成立实践教学工作组、明确双方职责、配备相应专兼职管理人员等;实践环节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师资队伍,企业指导老师主要是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担任指导,校企双方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利,将大学生毕业设计(实习)的效果真正达到实践预期效果:专业知识应用面拓宽;团队合作促成;自主独立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等。
建立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规范,形成工作机制,将校企合作模式整体纳入到高校的教学建设与运行工作体系中去,并上升到企业的基本工作范畴,把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纳入到校企双方的工作范畴之内,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2)实践教学方案建设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实践教育基地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合作高校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特别是企业学习实践实习阶段培养方案的制订。制订实践阶段的培养标准和考核指标体系,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为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根据相关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组织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通过自编、合编和选用优秀实践教学教材,构建由简单操作到研究开发的实践课程体系。开发相应的实践教学教材、课件、软件等资源,完全对外开放,实现校校、校企共享,满足教师实践教学需求。
实践教学模式建设:采用双导师制,按学科专业分别选派校内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实践教学,通过邀请行业导师深度参与专业实践教学,介绍行业发展前沿、市场需求现状、专业技能要求等,激发学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企双方导师的磨合探讨,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考评制度建设:传统工科实验实践教学考评制度大多以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考核形式较单一,标准固化,缺乏先进性。实行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对于促进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十分重要。工科实验实践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之后,在评价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基本操作与技能达成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以及严谨态度等内涵素质考核,进一步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实践课程思政建设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教师要立足专业课程的视野、理论和方法,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深入挖掘实践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如在讲授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时,引入港珠澳大桥,混凝土是筑就港珠澳大桥的主要工程材料。介绍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创造了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等三项之最。大桥的总设计师林鸣:“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同时引入习总书记评价: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彰显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中国奋斗精神,自主创新、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是中国实力的集中展示,是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通过解读港珠澳大桥,引出其所用的主要工程材料—水泥混凝土,以及水泥混凝土方面的科技、企业、品牌,外加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责任担当、专业认同感、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和求知欲,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工程技术能力提升的导向力度:韶关学院是地方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工科类专业教师除了应该具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理论学术水平,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学校鼓励广大教师与企业合作,提升实践能力。
建立教师深入企业的有效机制:教师跟学生一起在企业实习,一方面对教师来说,教师能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情况,掌握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而且对学生的实习情况有非常详细的了解;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讲,实习期间,可以直接咨询企业的教师,面对面解决问题。
鼓励教师与培训教师的沟通交流:学校应鼓励和支持企业的培训人员到学校参观访问,与教师就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和学生的思想观点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使企业的培训人员对学生的培训更有针对性,增强培训的效果。
加强产学研合作: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对工程技术比较了解,对产品开发及技术难题攻关有热情有兴趣,具有产品市场化有一定的前瞻能力;通过到企业承担技术顾问或兼职,与企业产生广泛的联系。
4 结语
通过新工科背景下材料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建设,承担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任务,建立用人单位、学校教学团队的紧密型合作关系,企业人员与学校团队教师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
通过新工科背景下材料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搭建校内实验教学—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形成“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以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的教育模式,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制度体系建设,打造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平台,促进实践教学基地高质量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提升师资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服务地方的能力,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玉花, 计宏伟, 王怀文, 等. 新工科背景下《包装材料学》课程思政研究[J]. 包装工程, 2021, 42(S1): 5-7.
[2] 苏义祥, 吕松涛, 陈改革, 等. 工科院校专业课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 大学教育, 2015, (10): 168-170.
[3] 夏春明, 金晓怡, 张航.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24(12): 5-7.
[4] 董杰.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的路径探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 (674): 54-57.
[5] 贾启君. 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逻辑[J]. 中国大学教学, 2021, (5): 50-53.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materials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HE Tu-sheng, LI Zai-bo, LIU Yang, TIAN Changa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ivil Engineering,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As a new educational concept, new engineering not only needs to cultivate the excellent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need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ve spirit, practical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teach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achieve this goal. In view of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local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material major and the concept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base construction, scheme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in practical teaching,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local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ew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