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收录论文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0日 13:38 点击: 854 发布: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途径研究

   江晓东 , 杨再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应用气象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摘  ]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产物,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起重要作用。高等学校专业课程思政可以围绕科学与思政结合的教学目标设置、内容与形式结合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教师理论水平建设、评估与建设结合的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建设,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实现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 高等学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途径

[基金项目] 2020年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学科多方协同的农业气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高厅函〔2020〕20号)2020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专项立项课题“‘新农科’背景下农业气象类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2020KCSZJGZX004)。

[作者简介] 江晓东(1976-),男,山东威海人,博士,副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建设、农业气象研究;杨再强(1967-),男,四川西昌人,博士,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无锡研究生院院长,主要从事专业建设管理、应用气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在高等学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式,是新时代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崭新途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够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的实现,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将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围绕文化、课程、实践、科研、心理、网络等环节,详细规划了“十大育人”一体化育人体系,并聚焦短板弱项,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作为目标指向,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2]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发表讲话指出,“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3]2019 年3 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在教育部2020年6月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

一、什么是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与教研中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原理,深挖和利用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材与资源,综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综合素养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和观点,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课程思政的建设,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7]

二、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途径

1 教学目标设置:科学与思政结合

由于课程教师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差异,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着很大的差别。思政课程中教师主要围绕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展开内容讲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着重强调政治性,而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以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应用内容讲授为主,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教学强调科学性,两者在教学目标和方法上存在差异,专业课程脱节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样,思政课程也与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要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必须围绕弥补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讲科学知识讲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机结合,利用专业发展中的中国故事,讲清思政理论中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传承革命传统精神,坚定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和育人目标。

2 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结合

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实现,专业课程如此,思政课程也是如此。思政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8]。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和观点,教师们常采用理论分析的方式对其进行讲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重建设轻批判的现象。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一般通过公式推导、概念讲解、理论分析等方式进行,对一些社会现象或忽略或只进行简单机械的批判,很少涉及思政的建设性,重教书轻育人,不能凸显价值引领的作用,思政教学效果差。但实际上,利用专业领域中的事例进行思政教育,贴近实际,教育效果通常比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因此,充分利用专业课程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优势,结合不同知识点所涉及的思政元素,是提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特点着手,探索创新,结合社会热点和身边的事例,将思政元素巧妙植入不同的专业知识点中,丰富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信数字息化的教学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立体的教学体系,利用启发式、辩论式、座谈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不断改进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优势,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引导。

3 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在高等学校中,思想政治类课程是每个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人数少、实践场所接待能力有限等问题,实践教学成为思政课程的教学短板。实践环节是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往往存在重视知识理论的验证、现象的分析而忽视思政教育环节的现象。专业课程思政要充分利用专业实践环节多、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注重学生人格、职业素质、爱国情操等品质的培养。在实验讲解的环节中有机结合我国相关专业领域的优势和短板,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培养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在数据测定和结果分析环节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创新进取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就是生产力,在实习实践环节中即掌握专业知识,又领悟思想政治理论真谛,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

4 教师水平建设:个体和群体相结合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优劣的关键。一般来讲,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低于思政专业教师。在高校中,繁重科研和教学任务又往往使专业教师难以抽出更多时间进行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这就进一步限制了专业课程教师思政理论水平的提高,导致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提升慢。为了实现课程思政的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的目标,专业课程教师需要进行个体和群体的结合,借助集体的智慧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个体和群体的结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专业教师内部个体与群体的结合。专业教师个体要及时将自己所教授课程的思政案例进行总结,在课程组内进行交流,课程组内教师针对案例提出修改意见,完善课程思政案例,完善的课程思政案例可以在整个专业教师内部共享和交流,进一步完善教学案例,最终形成成熟固定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个体和群体的结合另外一方面的含义,是专业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的结合。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Email、电话、会谈等多种形式与思政课程教师交流,请思政课程教师为自己的课程思政案例把关,解答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困惑,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专业教师也可以请思政课程教师参与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请他们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实施方式及课程思政内容提意见;专业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到思政课程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切实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通过专业教师内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实现。

5 教学管理:建设与评估结合

课程思政的建设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取决于高等学校管理层面的顶层设计。第一,高校要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师的理论培训力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自我修养水平的提高,实现教师教学过程中践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学生的表率。第二,高校要建立起以学生中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不断改革创新的本科教学新理念,将课程思政元素体现在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通修类课程、通识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的教学培养计划上,体现在制定课程目标、修订教学大纲、选用教材、编写教案等教学工作与改革中,贯穿于课堂教学、实验实践训练、课后作业、课程与毕业论文、教学研讨各环节。第三,健全评价体系,从课程教学团队组成、课程思政特色、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等方面,采用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结果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破除“五唯”,让教育回归本质和初心,以推动课程思政的良性发展。第四,完善组织和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机构,统筹研究推进与指导开展课程思政各项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院系落实推进、系部主导、教师主体的有序的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常态化格局。第五,加强支持保障,在全校范围内统筹资源,加强政策协调配套,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支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第六,加强示范引领,培育和建设课程思政示范教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的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经验,在全校范围掀起持续建设课程思政的氛围,促进形成一批专业特色鲜明、课程风格不同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和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语

专业课程是构成高等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的主体部分,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接受的教育环节,是课程思政实施的载体。高等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专业课程特点,不断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融合途径,在教学目标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水平建设等环节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元素,以课程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专业课程有特点、课程思政有特色、讲授有方法、教师有成长、效果有提升,在和风细雨中润物细无声,全面教育和引导学生,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功能,达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实践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升和发展,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和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

[2]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 html,2021-05-28.

[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812/t20181216_125673.shtml.2021-05-28.

[4]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旗帜,2019(04):5-7.

[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1-05-10.

[6]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7]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2021-05-10

[8]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Research on the way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ANG Xiaodong, YANG Zaiqiang

(Schoo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epening reform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teaching goal setting of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combination of content and form,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heoretical level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and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of the combination of evaluation and construction. Make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go together, play the func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whole 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cours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pproaches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