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收录论文
工科专业“五育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0日 09:15 点击: 142 发布:

工科专业“五育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

-以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勤,王  洋,李昕妍,郑志宏 

(东华理工大学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五育融合”是目前我国面对“如何培养人”根本问题的 “国家处方”。野外实践课程体系由一系列相关实践性教学环节组成,融入真实情境,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有助于实现“全面育人”的宗旨。本文以东华理工大学地下水课程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为例,以野外基础知识为主线,立足立德树人教学目标,探讨实践课程“五育融合”路径,构建“五育融合”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理念,突出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扎实的专业特色和浓厚的地学文化底蕴,让“五育融合”日常化,培育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工科;实践教学体系;五育融合;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西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五育融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以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XJG-21-6-20);2021年东华理工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程“1+1+N”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水文地球化学》为例”(DHJG-21-34)。

[作者简介]葛勤(1990-),女,汉族,安徽亳州人,博士,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污染等相关的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23-04-06

 

 

近年来,“育什么人”“为谁育人”等已然明晰的情况下,“怎样育人”以及如何提升“育人质量”,成为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亟需回答的重大问题。面对新时代教育方式的转型,“五育并举”的有效融合是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2018 年9 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满足“应对国际社会激烈竞争与严峻挑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等的需要[1]。然而,“五育分离”现象长期存在,远离了“全面发展”“全面育人”的教育宗旨[2]。野外实践课程是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是我国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3],有助于打破“五育各自为政”的边界,共同探寻求真、向善、立美育人的课程体系建设。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专业实践类课程既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思维和知行合一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五育融合”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五育工作渗透实践课程的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让专业实践课程从“强起来”到“通起来”,真正实现“1+1>2”的育人功效[4-5]

因此,本围绕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五育”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筑“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搭建五育融合实践路径的框架,让学生认识实践的本质、规律及意义,实现全面育人效果,推动我国教育变革与发展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效融合全面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养。

一、“五育融合”专业实践课程框架设计

2019 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五育融合”是目前我国面对“如何培养人”根本问题的 “国家处方”。廓清“五育融合”的基本理念,搭建课程完整的教学育人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德智体美劳“五育”从体系“立起来”,到各育“强起来”,再到五育“通起来”、“融起来”,需要上位的理性架构与深入的探索研究[6]因此,“推进“五育”融合,建构理想课程育人框架是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之一,实施“五育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实践-生产”三位一体的课程融合框架。探索五育融通的时间课程体系“立交桥”,让五育融合成为破解五育并举难题的一种有益探索[7]

二、工科专业实践课程“五育融合”路径探索

笔者认为“五育融合”并不等同于“五育并举”,也不等同于五育之间拉长补齐,是五育间相互融合、渗透,与学生实践课程体系融为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整体的“五育”,且“五育”间存在“化学反应”,实现“1+1>2”效果。与传统理论课程相比,实践课程体系由一系列相关实践性教学环节组成,融入真实情境,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师主导传授与学生主体参与相促进的培养方式,利于打破“五育融合日常” 之难的壁垒和屏障,为“五育融合”提供有效载体。

尽管如此,“应试教育盛行”“学业负担过重”“五唯至上”等表层性的“传统问题”已经不是今日中国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深层次的“五育分离”或“五育割裂”的“现代问题”,是教学改革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表现为“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导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片面发展”“片面育人”现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创新四维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科研、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路径,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标准,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育人”的培养目标。

1)廓清专业实践课程“五育融合”内涵

目前“五育融合”的内涵多理解为理论概念、各育内涵以及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融合机制,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较弱,实际上,“五育融合”的内涵就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实践育人[8]。目标融合、内容融合和过程融合“三位一体”的“五育融合”内涵[6],是一种课程化和活动化融合的教育理念,在实践课程中更易落地,是一种培育“完整的人”的有效育人路径。

2)构筑“五育融合”特色教学内容

育内融合的关键选择合适的特色课程,重构“五育融合”的内容,追溯“五育”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将五育融渗入一育之中,实现“五育”的有效践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以野外教学为主,融入工程案例、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社会文化、职业素养等关键元素,由“教授+讲师+班主任”的团队组成实施周期较短,可行性较强,在专业式、项目式和活动式作为教学载体,实现“五育”共育。

3)构建完整的培育机制

作为抽象层次较高、具有多重属性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五育融合”最大的壁垒在于如何缩小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实践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性,在传统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设计更为丰富的方法和模式,如内容上采取课前“五育”概念构思、课中问题解决、课后“五育”思维培育,教学方式上融通线上和线下、课堂和野外教育的边界,实现真混合式教学模式。

4)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10月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改革学生评价,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融合”教育的有效评价,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急需国家建立统一的“五育融合”新评价体系,改变目前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五育各自为营、片面育人等的弊端。

三、“五育融合”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新时代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长期性“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和“片面育人”的关键途径。利用“基础巩固—专长发展—社会融合”三步走模式[1],从教学内容、教师团队建设和校企协同育人三个方面探索“五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素质、高品质、高水平的人才为基本标准,贯彻铸魂育人的教育方针,加强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落实“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理念和举措,着力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彻底克服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存在的教育主体“各自为阵”、教育时段的“虚化弱化”、教育介体的“开发不足”和教育环体的“信息脱节”等一系列问题。

1五育教育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

通过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室内实习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及爱国主义等优良品德。以我校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大一的地质认识实习和专业基础认识实习、二年级的江山地质调查实习、三年级的生产实习(江山水文地质调查实习)和大四的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些实习内容具有得天独厚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实习过程中地质现象和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思想政治引导,将各个方面的“五育”元素与专业教育融合,形成具有专业特色、成效显著的、产出导向的实践课程与“五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在野外开展,教师和同学们同吃、同住、通行,一方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倾听学生的诉求,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野外实践教学以徒步为主,如江山水文地质调查实习,实习时间较长,路线较远,往往是自带午饭,很多同学在实习过程中出现消极情绪,通过融入“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增加学生的兴趣,“以劳育美”,丰富学生的美育实践;并引入“工匠精神”之优秀人物故事,弘扬地质人的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既能强健体魄,也是对人精神意志和品格的磨练,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品格。此外,在综合实习教学中融入“中国制造和大国工程案例”,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自信、专业素养、创新精神等等,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时代使命感。

2优化教师团队,弘扬立德树人

高素质、专业化和强实践的导师队伍是开启实践课程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人专长必然有所差异,因此需要进行逐步分化、精细分类,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针对性规划、注重个性化发展。导师队伍采用“教授+讲师+班主任”的团队组成,导师在实习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其个人学识、国际视野、道德修养、思想品格等会潜移默化影响周围的同学另一方面,实践课程期间,老师与学生长期接触,易于建立友谊和信任,不同角色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不同的问题,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遵守规则,弘扬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从事地下水工作的职业责任感及社会荣誉感。

培育“专兼并重”的师资队伍,生产实习以企业导师指导为主,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掌握专业的综合技能,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此基础上,以专业实际问题为突破口,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按照预定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模块,最终各个环节的学生成绩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决定。增强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助于快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3校企协同育人

校企协同育人是毕业实习的关键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对接实践性较强的企事业单位,共同打造“合作、互动、共赢”的校企协同合作平台,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有机融合,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光度。

“基础巩固→专长发展→社会融合”是学生的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培养方式,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落实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强强联合,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沟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毕业实习要求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不少于2个月的专业实习,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实际化,进一步加深野外和课堂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提升学生的野外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五育融合”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进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2017级(27人)和2018级(54人)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资料收集和实习现场的访谈的基础上,对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专业理论课程有关“五育融合”教学模式建设实施情况的理解调研。授课前,针对“五育融合”的概念、目的和意义等进行了问卷调查,有55.6%(2017级)和50.0%(2018级)处于理解一点和初步了解的阶段,有88.5%(2017级)和91.2%(2018级)认为很有必要从实践教学中融入“五育融合”教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五育”的真正含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平衡协调发展。

“五育融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和核心措施,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构建是决定“五育融合”是否能正确实施的关键,如何化虚为实,让融合通过具体的教学模块、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来落地?基于此,本通过弥漫、弥散、渗透和贯穿其中的方式,将劳动教育美育教育等全过程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改进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努力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重构实践课程知识体系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接踵而至,实践教学的必要性空前突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和素质都提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地质类的专业实践课程,也要及时调整课程知识体系和培养要求,为社会、行业和企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基于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设定,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将原有实践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重组,形成新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块,设计“五育融合”知识体系框架、问题和野外作业环节,以“实践经验+社会需求+专业知识”为基本形态,横向联动,形成合力,实现“ 五育间的交叉叠加融合,构建“有长度、有宽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课程知识体系。此外,立足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实践课程教学反馈评价,后期适时调整课程知识体系和框架,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2 优化实践课程教学方法,为“五育融合”提质增效

学生作为主要实践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形成自我价值选择和全方位自我发展的驱动力。丰富实践教学的团队,除了专业知识的要求,还需对老师进行“五育融合”培训和教学,教师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的启发教学模式,形成“问题—探索—解决”循环往复的学习方式,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利用学校课程建设和服务平台,借助案例、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突出重点,整合优化,努力创设多样态的实践情境教学设计,将相互融通一体化的德智体美劳教育信息做成电子资源,学生可以随时查阅学习同时增加分组谈论、翻转课堂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查结果显示,与单一枯燥的现场讲解教学方法相比,92.6%的学生(2017和2018级)希望提前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进行预习,在野外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野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7.4%的同学对分组讨论和翻转课堂比较感兴趣,由学生主导和实操,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构建立体化评价体系,检验“五育融合”实践课程体系效果

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不仅检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触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确保学生日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到“相信”和“践行”。“1+1+N”1”:全过程性评估报告;“1”:现场表现、野簿记录、作品竞赛等;“N”:案例分析、项目调研、职业素养、使命感和责任感等多元化评价体系学生为中心,强调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能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最终实现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全程诊断、反馈和实施的持续优化,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课后教学效果调查显示,74.1%(2017级)和77.78(2018级)的学生认为,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后,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了专业的历史沿革,提升了专业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88.9%的同学认为,通过实践课程中融入“五育”教育比教室理论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学生从“五育”的角度认识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达到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引入“五育融合”教育,有效地利用实践类课程特有的条件,一方面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思维和知行合一、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自信、专业素养、创新精神等等,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时代使命感。因此,实践教学课程是“五育”融入的有效载体,也是相关地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急需考虑的问题。本文基于“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需求”的培养理念,通过改革实践类课程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师团队建设和校企协同育人三个方面探索“五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复合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权. "新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 32(04):99-102.

[2]宁本涛. "五育"融合:何谓,何来,咋办?. 陕西教育,2021,4(183):10-11.

[3]孙朋, 陆曼, 刘娜,等. 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35(3):4.

[4]李颖. 探索"五育"融合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之魂[J]. 现代教育论坛, 2022, 5(3):29-31.

[5]王冬霞, 贲培云. "五育融合"理念下《高级英语》课程思政"234"模式创新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4):165-168.

[6]刘登珲, 李华. "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0, 3(5):85-91.

[7]项纯. 五育融合的学校课程实践方略[J]. 中国德育, 2021, (13):51-56.

[8]钟柏昌, 刘晓凡. 论"五育融合教育"[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420 (1):86-104.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Take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as an example

Ge Qin, Wang Yang, Li Xinyan, Zheng Zhihong

(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Abstract: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the "national prescription" in the face of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in China.The practical course system is composed of a series of relevant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 which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real situation, and are highly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It help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urpose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groundwater cours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field basic knowledge and the teaching goal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path of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practice courses, construct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improve the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philosophy. It highlights the soli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rong geological culture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majors,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Key words: Engineering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s virtues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