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论文鉴赏
“课程思政”在《船舶原理》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2日 13:59 点击: 256 发布:

“课程思政”在《船舶原理》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长沙理工大学 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为了将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对接专业课程,担起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职责,以培养出专业水平高且思想品德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的船舶原理课程为例,以国内研究现状为出发点,讨论了课程思政与创新实践对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并对其课程思政与课程创新实践改革方案进行了研究探索。 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以及分享提升,营造民主、包容和相互尊重的互动共创学习氛围,使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与课程思政形成协调效应,充分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相辅相成。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船舶原理

[作者简介]:陈龙(1988-),男,湖南长沙人,博士,长沙理工大学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课程思政+创新实践”双核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船舶原理》课程为例(XJG21-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of Ships"

Chen Long Xue Wu

(School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connect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o shoulder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so a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high professional level and excellent 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 Taking the course of ship principles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alent and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studies and explores the reform plan of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and curriculum innovation practice. Through joint discussion and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sharing and promotion, create an interactive learning atmosphere of democracy, inclusiveness and mutual respect, so that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ordination effect of the curriculum, and fully realize the complementarit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ship principle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前,高校应抓住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环节,充分挖掘梳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对接专业课程、专业课课程要根据各自课程的特点,担起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职责。

 

船舶原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长沙理工大学《船舶原理》课程介绍

长沙理工大学2017年开设 “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是湖南省唯一设立该本科专业的高校。旨在对接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需求,专利致力于培养能胜任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与结构物设计制造、检验、使用以及相关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于湖南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和国家“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建设。

《船舶原理》课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密切相关,涉及内容广泛,是船舶设计工作及其海工类行业的基础,是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船舶静力学、船舶阻力、船舶推进、船舶操纵和船舶耐波性五部分,内容多且杂,是学生不易掌握的一门课程。

《船舶原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以流体力学为基础,分析和解决船舶航行性能中有关问题的方法,为此需要特别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初步具备从事本领域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船舶设计原理》打下坚实基础。在《船舶原理》课程教学中,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船舶原理》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

《船舶原理》课程不但理论性强,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实践要求高,与之配套的课程设计具有综合性和拓展性强的特点。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手段低效,加之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教学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就会使学生对该课程感到厌倦,教师对思政内容的教育也不够重视,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品德教育效果都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促进海洋开发和利用、维护海洋经济和加强军事国防的重要支撑行业,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通常会到国内外船级社、船舶研究所、造船厂、海工单位、高等院校等诸多可能涉密的部门工作。因此,如何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职业道德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带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船舶原理》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核心的基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以“专业能力”和“思政教育”为课程的核心目标,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以全面培养学生达成基础知识目标、能力拓展目标,实习教师“教书育人”功能,为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

(三)国内船舶海洋工程专业思政教育改革现状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习总书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求的重要途径,因此,船舶原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把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目标去落实[1]。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具体来说就是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把引导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思政教育覆盖各专业、各学科、各课程体系,形成大思政、大德育格局,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

陈玲等[3]以《船舶设计原理》课程为例,对教学章节中的“思政元素”融入点及其背后的思政元素进行了分析,通过视频与图片等讲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巧妙融合。刘松[4]在教授传统的声学仪器设备测试基础上,引入诚信、敬业及团结协作等思政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劳山等[5]根据其《船舶机舱自动化》课程的特点,确定了以职业素养、爱国主义等为主题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谭路等[6]针对《水面船舶原理与结构》课程的教学需求,采用启发式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此外,大连理工大学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与思政教育融合中,立足于国内其他专业课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状,利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条途径的改革,目的是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完美结合,使两者达到相辅相成的状态,也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7]

总的来说,船舶与海洋工程类课程思政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制度设计体系,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思政”理念还未深入人心、高校三类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以及“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够完善[8]。尤其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课程教学更注重“术”的掌握与运用,在课程思政教育作用发挥存在一定的难点,如何在工科专业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何使“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共同驱动教书育人成果?已成为下一阶段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一)从“国之重器”中的挖掘思政元素

基于新时期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领域的发展理念和国家重大需求,鼓励学生们勇立时代潮头、坚定理想信念、承担历史使命、增强责任担当。充分利用本专业课程设计与制造“国之重器”的特点,深入挖掘中国船海人打造大国重器的创新意识、工匠精神、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爱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譬如,2022年6月进行命名下水仪式的福建舰,是由我国完全自主建设的航空母舰,拥有着目前最先进的航母舰载机起飞方案,是我国的国之重器,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航母大国。通过对国之重器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以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随着我国航母的数量及科技化程度的提升,我国将成为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的中坚力量,通过对国之重器对国家安全,国家和平发展意义的挖掘,更能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提升学生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信念感,使命感。

(二) “人物事迹”中挖掘思政元素

中国核潜艇的发展道路十分曲折,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热爱祖国,具有奉献精神的著名人物,其事迹能很好的结合思政教育,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是我国的船舶与核潜艇设计专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中断对我国若干重要项目的帮助,以对中国施加压力,曾有过船舶设计经验的黄旭华被选中,通过十余年的研究,使我国拥有了自己的核潜艇,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除了黄旭光以外,还有潘镜芙,彭世禄等,对中国的船舶潜艇等做出巨大的贡献。通过学习这些著名人物的事迹,挖掘其中双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职业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等思政元素的体现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一代代船海人为打造大国重器做出的努力与贡献,体会专家、院士许身深潜、科研报国的崇高精神。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子们的学习兴趣与使命担当,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船舶湘军”下的课程思政

湖南省位于洞庭湖之南,拥有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又被称为三湘四水,河流资源丰富,船舶工业发达。省内拥有沅江船舶制造产业园、常德达门船厂、湘船重工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船舶企业,以企业需求为根本共同拟定校企联合创新项目与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同时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为学院的的外聘教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站在行业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性质,所学专业最终在实际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保证学生就业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与信心。

在课程实践环节,通过沅江船舶制造产业园的船舶博物馆,在现代高科技手段的支撑下,将液晶显示、电子翻书、液晶推拉屏、数字沙盘等现代声光电技术应用于船舶文化展示,船舶科普知识展示、船舶设备变迁发展展示等环节,以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相结合、体验式互动与三维实景模拟相结合,生动详实展示“湖湘”船舶文化与船舶制造技术,将湖南造船行业的变迁与发展等融入教学环节,从这些本土文化入手,使学生对专业相关内容产生亲切感,提升学生的参与感,真正做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向学生灌输本土湖湘文化中的优良素养,爱国主义,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等,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技术赋能”的课程思政

《船舶原理》课程专业知识丰富,知识系统化程度高,可通过开展模型大赛与专业知识竞赛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在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能提升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如结合课程配套的课程设计,针对课程内容中船舶静水力计算、船舶阻力估算、船舶减阻等教学内容,选择新型船舶与海洋新型构筑物设计项目,要求学生从收集相关资料开始,完成项目申报、可行性论证等科研立项前期工作过程;此外,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开发船舶与海洋构筑物性能预报模型,内容涵盖《船舶原理》课程内的船舶快速性、船舶阻力与船舶耐波性部分。

此外,为进一步拓宽《船舶原理》课程“技术”内涵,通过访谈和小型座谈等形式,摸清了我校交通、水利、土木等传统优势学科在科学研究和融合发展过程中,对船舶与水下航行器的需求,据此提出独具特色的科学研究方向,进一步革新课程教学内容,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并以此为典型,培育竞赛项目,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青春”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

 

结语

目前,我国工科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较为薄弱,虽然课堂理论指导丰富,但难以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增强学生思政思维,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导致学生对专业前景没有信心,缺乏信念感。《船舶原理》作为海洋工程类专业基础性最强的课程之一,有必要探索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在《船舶原理》课程中载入思政元素,从教学材料源头挖掘思政教学素材,结合船海专业典型人物事迹,在课程内容基础上孵化科技竞赛作品,增强学生对专业信心,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全面育人,实现人才综合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国蓉,李文进.高职《水电站机电运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智库时代,2019(19):77-82.

[2] 孟庆楠,郑君.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课程转化:价值、目标与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3):139-145.

[3] 陈玲,王凤琴,张亚红.《船舶设计原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12):150-153.

[4] 刘松.“课程思政”在船舶噪声实验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20,23(06):234-236+239.

[5] 劳山,陈再发,付军.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船舶机舱自动化”课程为例[J].珠江水运,2022(08):110-112.DOI:10.14125/j.cnki.zjsy.2022.08.024.

[6] 谭路,肖晗,吕晓军,纪刚.“水面船舶原理与结构”启发式教学课程思政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2(31):73-76.

[7] 周波,张恒浩,徐明林,陈明.船舶与海洋工程课程思政教育的教改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20):77-80.罗晓琴,李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13):192-193.

[8] 罗晓琴,李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13):192-193.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091.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