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收录论文
新时代基于野外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8日 09:22 点击: 213 发布:

新时代基于野外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曹玉亭,余继峰,常象春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266590

[摘  ] 在野外实践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构建独立的野外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是地质学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全面升级。结合新时代野外实践教学的要求,构建山东科技大学《普通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课程思政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1)推进科教融合,在实习区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强化“科研育人”理念;(2)发挥“老带新”优势,传递地学精神,引导教师树立野外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正确的地球科学观的教学方法;(3)引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球科学观,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关键词] 野外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科研育人;课程育人

[基金项目] 2020年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普通地质学野外实践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 SZJYY-20015)2020年地质类教指委项目“基于在线平台的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2020Y07)2020年山东省教改重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行业高校地质类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M2020257)

 [作者简介] 曹玉亭(1985-),女,山东烟台人,博士,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余继峰(1964-),男,安徽萧县人,博士,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盆地沉积学和旋回地层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常象春(1974-),男,陕西榆林人,博士,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气形成与富集教学和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识别码] A  

 

 

20205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强调要在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学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专业实验实践课程中,更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学生入校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实践性强,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地质专业启蒙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除了课堂教授理论知识,必须进行野外实践教学,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地质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得抽象的地质知识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1-3]此外,在野外实践过程中,师生不再局限于教室,也不仅限于,而是同行、同学,彼此相互加深了解,建立信任,因此,野外实践课程思政是提高思政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4]目前,很多地质院校都已针对野外实践教学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也肯定了在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4-6]。但是,面临新时代教学理念的重塑[2-3, 6],对专业基础教育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在地质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如何在野外实践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构建独立的野外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是地质学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全面升级。笔者将基于山东科技大学《普通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课程特点,结合新时代野外实践教学的要求,补充和探讨构建野外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体系

一、推进科教融合,强化“科研育人”理念

高校科研育人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迫切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核心,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科研育人不仅是通过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掌握科研方法、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还要求高校教师在科研-教学-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的创新、传授、传播和传承,培养拥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7-8]

在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实习区的研究现状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梳理,面向学生设立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反哺到野外实践教学中,是一个可以很好的实施科研育人理念的教学过程。青岛连三岛地区实习点为例,原来的实习指导书将地区出露的岩层划为古元古界荆山岩群岩石。在了解区内地质背景后,笔者提出了区内地层归属问题,并导学生在该地区进行了时代和变质演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即连三岛地区出露的片岩/片麻岩应归属为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一部分,不应再作为岩石地层单元划归为荆山岩群[9]。通过与区域地质背景相结合,确定将最新研究成果更新到实习指导书中,从而对区内地层的划分有了新的认识。

因此,将科研育人贯彻到野外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即能让学生更准确更充分的了解实习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丰富专业知识,又能使学生参与到科研研究,培养科研兴趣,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二、发挥“老带新”优势,传递地学精神

课程思政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师本身也起到重要的教育意义。目前,青年教师是高校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加快青年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的能力提升是关键因素。对于地质专业青年教师来说,需要早日树立以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地学情怀,而相对课堂教学来讲,野外实践教学更容易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类专业的《普通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实习地点主要分布在校区所在的黄岛市区及周边,学院定期的组织开展野外集体备课活动,教师之间可以开展专业讨论,进行思维碰撞,以此达到知识共享。在此过程中,领队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领队教师可以对青年教师在理论重难点上进行把握,在教学实践的技巧层面进行指导,而青年教师则可以为野外实习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新时代、新思想的元素,从而构建一个老带新、新馈老的教学团队,使得教师专业水平共同发展。

此外,普地实习时间一般临近暑期,天气炎热,领队教师在炙热的阳光下,挥汗如雨,时而趴在地上追溯构造现象,时而拿着锤头奋力砸下样品,时而展开激烈讨论,形成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氛围可以消除现在青年教师怕吃苦、不积极的态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会耐心地向青年教师讲解各种地质现象的特征,帮助青年教师了解实习区野外地质教学的特点,用切身坚忍不拔的地学精神来感染青年教师,是培养青年教师情感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的最好实例;青年教师也会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切身感受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将其传播和发扬,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 样板作用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建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引入思政元素,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山东科技大学普通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地点较为分散,有的实习地区分布在游客集中的风景名胜区,如王台的东石艾山风景区、即墨马山自然保护区、海岸带金沙滩景区等,在现有的实习教学过程中较少涉及价值导向,缺少思政教育理念,也缺少对实习区的历史文化简介。因此,如何将实习教学内容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球科学观,是目前普地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教育中亟需探索的内容。针对实习区地质特征设计合理的课程思政内容,围绕地质资源、生态环境、文明旅游、社会需求、大国工程、优秀人物故事等方面多角度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形成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育人要素[5],并固化于实习教学大纲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野外实践教学有机统一,使该课程思政教育更规范化。

1、实习前期的思政引入

实习动员大会是进行野外地质实习之前的一项重要环节,此阶段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实习内容和任务,借此可以将思政内容与实习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地质工作的情怀,提高野外实习的积极性。例如向同学们介绍《温家宝地质笔记》,从工整的野外记录及穿行于崇山峻岭、戈壁荒漠的工作照片,到温家宝博览群书、潜心学习的事例,在大量的笔记影印件中让学生真实体会我国地质工作者的爱国热情、敬业精神和对地质事业的贡献,以及我国地质事业的成就和发展历程。

2、实习阶段的思政引入

野外教学实习阶段,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取量明显高于课堂教学。在此阶段,紧扣实习内容,恰时的合理的引入思政元素,隐性地向学生灌输时代价值观与正确理念,可以提高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可以快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地质工作的认可度。下面选取一些实例可做探讨:

1)关注全球地质生态环境变化。在地面流水实习过程中,部分实习地区的地面流水已经干涸、河床变窄等现象,此时即可将流水产生的地质现象与现今水资源匮乏相结合,从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等主题来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热爱大自然;在观察流水作用产生的波痕与砂岩中的沉积构造时,将古生代、中生代区内海陆古地理变迁与沧海桑田相联系,并与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辩证观点相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地质科学思维。

2)围绕大国工程的思政元素。实习区洞门山花岗岩与青岛崂山、浮山同属于燕山期,是同一期岩浆事件的产物,也可统称崂山花岗岩。借此向学生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体就是崂山花岗岩,取自浮山,当年运输是一大难题,共计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碑心石运输工作,12名起重运输工人在北京受到了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表彰。通过介绍这场史诗般的采石运输过程,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

3)传承中国文化,夯实红色教育。充分挖掘实习区内的文化特色,组织学生走访实习驻地沿线的红色教育基地,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例如在艾山东石火山角砾岩观察点的东侧有一个石砌书屋,该书屋是1800多年前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研读经书时所用,后人取名康成书屋。带领学生参观书屋,介绍郑玄的不问仕途、专心研经的事迹,以及他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流传作出的重要贡献,让学生们感受古人读书的坚毅精神,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撰写实习报告阶段

实习报告是实习效果的直接反映,学生是否形成了地质思维,是否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在实习内容的总结中体现出来。在撰写实习报告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要体现将所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尤其是心得体会部分,将实习过程中所见所得所感都可以在这部分表达出来。教师在实习报告中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反馈到教学中,真正的做好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引领。

五、结论

野外实践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和缺点,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缺陷,提升教育效果。构建普通地质学野外教学的课程思政体系,可以实时的解决在普地实习中遇到的各类教学问题,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同时高校和教师还需要对野外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不断地探索,在思政元素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思政内容的质量和规范性等方面都需要强化,认真落实各个环节,从而更好的发挥野外实践教学在课程思政教育上的优势,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蔚,张明杰. 瓦斯地质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7(46):34-35.

[2] 姚光庆,谢丛姣,庞岚,等. 大学生野外地质实习与系统地质思维培养[J]. 中国地质教育,2020,29(4):82-86.

[3] 叶长盛,郭福生,周万蓬,等. 地学新工科人才培养“三驱动三融合三提升”教育模式探索[J]. 中国地质教育,2020,29(4):25-31

[4] 王浩铮,范存辉,陈曦,王喜华,杨西燕,范翔宇. “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J]. 科教文汇,2020,486:70-71.

[5] 柴波,周建伟,李素矿. 地质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2020,29(2):58-61.

[6] 陈宁华,鲍雨欣,程晓敢,等. 新时代地学野外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思考[J]. 中国地质教育,2018,27(4):28-31.

[7] 姜义成,张云,李鸿志,等. 科教融合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5):297-298.

[8] 朱东海,兰生杰. 地方院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J]. 广州化工. 2021,49(4):165-166.

[9] 郜源,曹玉亭,王淞杰,李旭平,孔凡梅. 2021. 青岛连三岛地区“荆山岩群”高压变质岩的变质时代和变质演化特征[J]. 岩石学报,37(5):1347-1371.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the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in new era

Cao Yuting*, Yu Jifeng, Chang Xiangchun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Abstract: It is a comprehensive upgrade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asks of the Geology 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o construct an indepen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Field Teaching Practice of General Geology" i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be constructe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1)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such as set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the practice area which can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nhanc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transform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to teaching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teaching”; (2)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old bringing the new" and transmitting geoscience spirit, in order to guide young teachers to set u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of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establish the correct view of Earth Science; (3) Building a "curriculum education" system with introducing ideological elements into the curriculum, and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 in order to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earth science.

Key words: Geological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teach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Curriculum education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