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模式研究
—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
陈红星 王西瑶 胡迅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本文立足如何着力推动培养植物生产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奋斗精神,探索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模式,将其与全员导师制、全程导师制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师资力量、平台和实践基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国家实现精准脱贫和农村产业振兴所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管理模式;植物生产类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 陈红星(1987-)男,甘肃陇西人,博士,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农业害虫生物防治及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等;王西瑶(1964-),女,四川古蔺人,博士,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胡迅(1972-)男,四川达州人,硕士,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和研究。
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第一动力、不竭动力。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下,高校也在着力开展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如何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结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增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农业类高校必须以此为契机,将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国家实现精准脱贫和农村产业振兴所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一、现阶段农业类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体系的不足
1. 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不健全
目前,农业类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组成主要由专业教师、辅导员队伍和部分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组成。大部分的授课教师本身没有创业经历,缺乏创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观念落后,思想僵化,且授课的形式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授课内容内容缺乏实践性,甚至和生产实际脱节
[1]。聘请的部分企业家兼职教师也因自身工作也很少参与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缺乏已严重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及创新创业的发展。
2. 缺乏必要的创新创业政策和激励措施
在我国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各类创新创业比赛项目也层出不穷。但就项目类别来说,农业类高校的创新创业类项目主要集中在计划类和创意类,真正的创业实践项目极少,落地项目就更为鲜见。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农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政策、资金和场地支持等配套设施不足,项目获奖或落地后的激励措施缺失,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项目后续发展困难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的发展
[1]。
3.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普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理论比例较高,主要以创业讲座,策划竞赛和选修课等形式进行
[2]。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材,大部分老师都是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材进行讲授,每一节课都由不同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所承担的就业课程进行理论讲授,实践部分仅靠创新创业类比赛实现。由此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实际指导性。
二、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模式改革路径
1. 成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确保学生人人有项目,个个进团队
成立由“学校决策、校教学督导组监控、专业负责人负责、骨干教师参与”的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培育孵化管理体系,将所有本科生纳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制定本科阶段全程、全员导师负责制,切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1)从大一入校开始,新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专业教育,使其深入了解专业背景及自身发展兴趣点,明确发展方向及规划。(2)建立导师遴选机制和本科导师人才库,通过学生-导师双选机制和轮岗机制,实现“人人有项目,个个进团队”。依靠导师实验室平台及导师研究方向结合自身发展兴趣点开展创新性试验或创业类实践活动。(3)以创新创业实践为核心的 “互联网+”“挑战杯”和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来验证模式的效果、制度化保障措施及其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2. 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导师库、导师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稳定的运行。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导师遴选、培养模式、考核办法、奖评机制等方面,包括本科生导师的聘任方式、指导准则、任职条件、工作责任、考核与待遇等。目前,四川农业大学已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例如,单列性教授认定办法,其中包括指导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赛事获省级金奖或国家级银奖及以上奖励2次者可直接认定评审教学型教授。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在政策层面保证了双创教育的良好发展。
3. 以省级创新创业精品课程为基础,实施本科创新创业必修课制度
针对植物生产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以“全员指导和全程指导”为立足点,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必修课。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农学院已将申报的省级重点课程《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必修课,以提出的教育新理念为引领,开展搭建了以学科群融合、教学团队融合和实验教学中心融合的“三融合”教学平台,构建室内课程实验教学、田间现场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三模块”教学内容,创建教学科研协同、“一、二课堂”协同和本科、研究生协同的“三协同”教学运行模式等。同时,将创新创业的教学和实践场所扩展至农业生产第一线,突破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训的平台和师资限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育人质效。
4.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实习基地建设尤为重要
[3]。四川农业大学在维持和巩固现有基地的同时,大力扩展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农业生产基层调研与实践能力。学校依托中国农技协在四川农业大学设立的蒲江果业科技小院、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东坡鹌鹑科技小院、安岳柠檬科技小院、会理石榴科技小院和仁寿的专家大院,以农业专家团队为核心,研究生带动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同心辐射方式,切实培养和锻炼学生深入基层“真枪实战”的能力。
5.以国家、省、市级创新创业比赛为抓手,“以赛促学,以学促做,以做践学”
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库,搭建创新创业“学、做、赛”直通车。第一,由校创新创业指导中心领导小组遴选双创项目,纳入学校创新创业项目库。第二,将入库项目分梯度管理,一类重点进入“校创新创业项目储备计划”,从项目经费、模拟参赛、赛前诊断等多方面给予扶持。第三,遴选优秀项目推荐参与校、省和国家创新创业比赛,并给与一定的奖励,进一步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学校通过“以赛促学,以学促做,以做践学”的方式实现了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和专业技能提升的全覆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 索菲.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 2(15):137-138.
[2] 陈玄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开展措施研究[J].才智,2018(33):114-115.
[3] 曾世宏,徐应超,高亚林.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与政策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2):103-10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Pioneering Talents for Plant Production
A Case Study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 Hong-xing, WANG Xi-yao, HU Xu
(College of Agronomy,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Sichu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how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practical ability and spirit of struggle of plant production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nnovation and pioneering talents management of plant production students, and integrates it with the full-time mentorship and the full-process mentorship. Make full use of the school’s existing faculty, platforms and practice bases, strive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innovation, focus on improving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al capabilities,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and pioneering talents that the country needs to achiev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Innovative and Pioneering Talents; management; plant 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