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论文鉴赏
《动物福祉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491 发布: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动物福祉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杜华华,王凤芹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动物福祉学》进行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采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结合个人展示、课堂辩论、小组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基地评估为辅的教学方法,优化设计任务问题和讨论主题,实现了有效空间拓展化、学习方式多样化、抽象知识生动化、工作效率放大化和学生学习主动化,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动物福祉学》;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协作学习;实践;教育教学论坛
基金项目:该文系2019年浙江大学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翻转课堂的《动物福祉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zdjg1903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杜华华(1978-),女,浙江绍兴人,农学博士,浙江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免疫研究;王凤芹(1976-),女,湖北黄梅人,农学博士,浙江大学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饲料与动物产品质量与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A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动物的福利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动物福利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消除贫困等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密切相关,改善动物福利关乎人类发展。动物多有自主意识,有感知、恐惧和情感的需要。“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如何善待动物,构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丽世界,成为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关注的问题。《动物福祉学》应势而设。近几年课程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书面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等,在探究性教学和启发性教学上都作了有效的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 《动物福祉学》课程现状分析
1. 课程内容
《动物福祉学》是一门探讨动物福利问题的综合性课程,主要介绍动物行为、动物应激、动物福利评价和使用实验动物的道德原则等方面,着重强调农场动物的行为、健康和生产问题。目的在于增进广大同学对动物福利的认识,培养动物伦理观念,理解动物福利与健康、生产力乃至产品安全的有机关系,掌握动物福利评估的方法,激发了大家对动物研究的信心与热情,并能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出现的动物福利问题展开思考,同时激发公众对动物福利问题的理性判断。浙江大学自2014年开设了《动物福祉学》原味课程,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运用大量案例介绍欧美国家的动物福利现状,实地考察比较不同动物养殖场的环境、管理、动物表现等方面,使学生对评价动物福利具有感性认识。课程采用小组展示、个人展示、课程论文三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2. 课程存在的问题
《动物福祉学》坚持小班化教学,授课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通过个人展示、小组讨论及实地现场考察等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和认可。该课程作为动物科学学院国际化教学的重要专业课程,也得到了浙江大学原味课程连续三年的资助与支持,聘请了外籍教师领衔授课,获得一致好评,为本课程的继续深化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近两年动物福利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也越来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选课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跨专业学习的风气也越来越浓,小班化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们热情选课的需求。动物福利虽然在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发展甚久,已有相当成熟的评价标准和教育体系,但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它的认识存在着相当多的误区,如动物福利与动物权利的混淆,动物福利与人类福利的冲突等等。俗话说“理越辩越明,道越论越清”,单纯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已不能有效地阐明动物福利这个多学科的复杂问题,必须把学生纳入讨论或表现的主体才行。而且,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说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在激发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等方面存在欠缺。
二、 《动物福祉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设想
近年来,翻转课堂的兴起为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是信息化时代课堂革命的有效手段[1]。翻转课堂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了学生,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有所重叠,都是为了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从某种意义上讲,翻转课堂是对启发式教学的回归和再认识,正如《论语》中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教师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启发式教学思想深刻揭示出学习遇到问题时的正确处理方法。所以说,翻转课堂的核心不仅是对教学环节、教学流程和教学时间的翻转,而是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翻转。翻转课堂延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和自由,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接受新知识,把知识内化与思想提升放在课内,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一方面有助于节省课堂时间,突破小班化教学瓶颈,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互动交流中的讨论、辩论、点评等环节可使动物福利的认识更明晰客观。
三、 《动物福祉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措施与效果
为实现课堂翻转,《动物福祉学》课程采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结合个人展示、课堂辩论、小组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基地评估为辅的教学方法,优化设计任务问题和讨论主题,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 基于翻转课堂的协作学习模式探索
翻转课堂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策略是近年来研究翻转课堂的热点之一[2]。《动物福祉学》课程提出了协作学习模式的新框架,该框架包括三种策略,即任务导向、团队协作和课堂互动。
1. 任务导向
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进行资源分析,通过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根据课程安排设立不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程开始时,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关于动物福利的知识,可以设立“动物福利与动物权力是一回事吗?”、“动物福利与人类福利有什么关系?”和“你眼中的动物福利”等讨论主题,让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网等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表达个人对动物福利的认知。对于学生而言,则以小组为单位,面对面进行主题分析、要点讨论和分工合作,或借助QQ或微信群等社交软件开展远程协作学习。
2. 团队协作
团队协作学习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积极的相互依赖、相互信任和相互促进。学生通过与同伴协作交流,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增加了学生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互动质量,有效促进了角色共鸣和深度探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在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讨论、争论妥协、相互认可等协作学习过程中,不仅内化吸收了知识点,而且提升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水平。同时,学生在小组团队中明确自己的分工,承担相应的任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无可推卸的个人责任。
3. 课堂互动
课堂中以学生表达思想、讨论观点为主,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和有意识的引导,实现问题探究性的互动和交流。同时,也积极鼓励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或辩论的形式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深入交流。近两年《动物福祉学》课程实践发现,翻转课堂与协作研讨相结合给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延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升。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发现了更多课程的兴奋点和引导方向。
(二) 基于实践教学的产教融合实地体验
传统课程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缺少体验感。《动物福祉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和产业息息相关的课程,单纯的说教很难让学生真实感受抽象的知识内容。因此,本课程不仅进行了师生角色的翻转,而且也进行了教学时空的翻转。教学场地不局限于教室,也不局限于上课时间。教师安排周末时间带领学生下基层,参观养殖企业,实地考察并评估农场动物的福利水平,并给出有效的改进建议。教师安排课余时间一起参观动物园,考察观赏动物的生活现状并评估其福利状况。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宠物和实验动物,在认识它们重要性的同时了解其生存困境,提出改善或呼吁的意见。课堂上理论的讲解和课外的实地参观考察,两者结合,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动物福利评价的科学方法,而且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动物福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四、 结束语
《动物福祉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对学生日后进行医学、畜牧学、生物学、社会学等专业领域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课前自主在线学习,实现知识传授;课中师生对话交流,实现知识内化;实践基地实地学习,实现知识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激发了学生对《动物福祉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本课程实现了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本”,面授课堂从“讲授传道”到“引导思考”,评价方式从“一考定分”到“全程评价”,翻转模式从单纯“师生角色翻转”到双重“教学空间翻转”,这将为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探索、不断修正和不断与时俱进提供些许素材和思考。而且,翻转理念的引入将使传统整齐划一的教学转变为开放、灵活、尊重个性、满足差异的教学,让学生对动物福利有更大视野的观察、更深入层面的思考、更积极主动的探索和更客观科学的评价,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Alharbi, A.H. A flipped learning approach using social media in health informatics education. Creative Education, 2015, 6(13):1466-1475.
[2] 江毅,何晓萍,万昆.翻转课堂中协作学习的效果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3):80-86.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 Reformed Teaching Mode in “Animal Welfare”
Du Hua-Hua, Wang Feng-Qi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imal Welfare” explored the mix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flipped classroom. During the reform process, the teaching mode was task-driven, combining with personal presentation, class debate, group discussion, problem exploration, case analysis and site evaluation. Meanwhile, the teaching mode also includes the optimization of design tasks and discussion topics. This reform has achieved the expansion of spac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learning style, the vividness of abstract knowledge, the amplification of work efficiency and the initiative of study. It has greatly enhanced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stimulated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optimizing teaching mode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Animal Welfare”; Teaching mode; Flipped classroom;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ractice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