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论文鉴赏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584 发布:金陵科技学院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田小敏,杨 忠 
(金陵科技学院 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211169)
[  ]本文结合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设性方案。对校内工科专业、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实验教学、慕课教学四个方面的建设方案进行详细介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适应新形式下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应用型高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创新思维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项目“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2019-R-80918);2019年度金陵科技学院校级教育教改课题(课程思政专项)项目“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KCSZ2019-5);2017年度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分数阶系统稳定与自适应控制研究”(17KJB120003);2017年度金陵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分数阶系统分析与控制器设计”(jit-b-201706)。
[作者简介]田小敏(1987-),女(汉族),安徽宣城人,工学博士,金陵科技学院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系讲师,研究方向:分数阶非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杨忠(1968-),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工学博士,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金陵科技学院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研究方向: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光伏发电智能控制、人工智能。
1、引言
近年来,新工科建设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迅猛发展,鉴于应用型高校旨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同时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以更好地应对时代变化,推动社会的蓬勃发展。在新工科建设中,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新工科背景下校内专业建设方案
应用型高校旨在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因此应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充分的改进,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的建设应秉承“以学习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在以上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可以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的专业型人才,促进传统工程专业向新兴工程专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具体实施方案为:
(1)基于学习产出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现阶段高校的培养方式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制内修够学分,然后颁发学历证书,只能衡量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衡量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鉴于此种情况,高校新工科建设可以开展基于学习产出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2)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当今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为提高办学质量,增强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应用型高校应建立毕业生的发展反馈机制,同时对市场需求进行实时跟踪,不断改进学生评价标准,培养紧跟时代步伐的创新型人才,形成闭合循环。保证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质量,通过持续改善评价体系,确保培养的人才始终符合国内外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持续地改善毕业要求,保证毕业生始终符合用人单位需求,保证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3、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方案
新工科建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校企协同培养是实现新工科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紧跟当前企业产品技术发展前沿,完善学生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升人才的竞争力。具体建设方案如下:
(1)完善校企基地建设机制。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中最重要的要协调好校企双方的资源确保协同育人培养得以顺利开展。具体为要选好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校企基地,健全管理组织,加强促进两方专业人员的沟通,建立可持续工作机制。学校要主动开展与校企基地的互访,促进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交流,成立协同培养项目组。
(2)拓宽校企培养范围。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协同培养一般集中在大一的企业参观认知实习以及大四毕业实习。前者由于学生刚进入大学,专业课程还未开展,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还比较迷茫,而后者由于前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未深入企业调研实习,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导致毕业实习过程中动手能力差。鉴于以上情况,校企协同培养的深度和广度都应进行提高。
 
4、新工科背景下实验教学建设方案
实验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这是除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方式外,另一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开展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对探索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参考价值。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改革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讲解实验过程的方式,改为将学生分组,听取每组学生实验方案,对其中不可行地方进行分析,重点为以完成实验任务为导向,而不强调实际操作的复现。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避免学生只追求实验结果而忽视培养自己主动地去思考、发现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目前的实验教学大多采用复现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解实验过程,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复现实验结果。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只能衡量学生个人对实验过程的理解能力,一般实验都是分组进行,整个实验过程中如何衡量小组成员的协作交流能力还没有规范标准。
5、新工科背景下慕课教学建设方案
慕课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定时定点定量的刻板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掌握情况,自由安排学习进度,对于不理解的内容也可以反复观看,因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当前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慕课教育要继续深入推进以下五个方面建设: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新工科建设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慕课可以完成各种教育资源以在线形式的灵活配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灵活决定自己学习进度,同时,还可以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感兴趣课程进行辅修,实现学生的个人定制学习计划。
(2)开放共享的教学体验。慕课重要的特点是提供了一种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国内各高校的课程,可以体验其他高校的教学风格,同时在互联网平台上选择名师课程,与更多的国内外同学进行交流和切磋,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当前国内外发展现状,有利于个人兴趣的培养。
(3)覆盖全面的教学环节。新工科背景下的慕课建设不仅仅包含学习视频和课件的制作,作为一个完整的慕课课程,还应有课堂讨论、作业设计、考试评测等教学环节,这些环节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得慕课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涵义。
六、结论
本文针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从四个方面出发,给出详细建设方案,符合新工科建设下人才培养目标。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下,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拓宽自己的思路,锻炼工程思维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未来祖国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翟萍. “新工科”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探讨[J]. 教育现代化, 2018, 48: 192-194.
[2] 彭伟功, 李镇. 人工智能时代“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技资讯, 2018, 35: 156-158.
[3] 李翠霞, 等. 新工科背景下的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 1: 68-70.
[4] 王显清, 等.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协同育人路径探析[J]. 教育探索, 2018, 6: 41-44.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College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ian Xiaomin, Yang Zhong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Science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Jinl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9)
 Absrt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onstructive plan for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goal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 school-enterprise co-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base,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admiration course teaching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employers under the new form and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applied college graduates.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novative thinking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