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论文鉴赏
立德树人:高等教育专业思政重在价值引领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2300 发布:大连交通大学
立德树人:高等教育专业思政重在价值引领
          程良龙,邵晓琰  
(大连交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8)
[摘  要]专业思政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专业思政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构建其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大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专业思政系统设计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目标,明确专业思政的实现要素,形成驰而不息地同向同行育人格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专业思政;价值引领
[基金项目] 2020年大连交通大学“三全育人”项目“以‘教好学好保障好’的教学质量文化引领育人工作追求卓越”(DJD20WHYR013);2018年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研究”(JG18DB078)
[作者简介]程良龙(1969—),男,安徽合肥人,大连交通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邵晓琰(1977—),女,辽宁大连人,博士,大连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与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04-0000-05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我们党定谋贵决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明确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等院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推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奋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新局面。高等教育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施专业思政,是当前落实立德树人的重大研究课题和赋予的实践行动。
一、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必然
(一)德树人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必然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太学是我国古代官办的高等教育,自汉代兴办,承师问道,始终把“立德”先于“树人”,将“立德”作为教育的首要价值追求,“树人”作为立德的价值结果体现。“立德”一词可追溯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阐明了“立德”乃为万事之首。“树人”一词可追溯到《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培养造就人材,需要一个长期渐进过程。《礼记·学记》中“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中庸》中“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资治通鉴·周纪一》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穷尽了“德”与“道”、“德”与“才”之间的必然联系,“德”始终是我国历代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共同点。
(二)德树人是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必然
鉴往知来。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轫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自始至终体现出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为社会服务,满足政治和社会发展需要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是为我国近现代不同社会时期的高等教育任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我国颁发的《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1],首次明确规定开设政治课程名称及其教学要求,标志着我国高校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1954年,我国颁发综合大学各课程教学大纲拟定方案,明确规定“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具有高度政治思想性,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教学大纲应贯彻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说明该门科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正确地反映我国经济上、文化上的特点即我国、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在文化、科学上的最新成就。”[2] 首次提出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并成为课程改革和专业教学的遵循。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伴随着高等教育形势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立德树人的任务薪火相传,立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树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专业思政的必然
崇德修身,驰而不息,笃行致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定位和使命。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报告、与高校师生座谈中,多次讲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引经据典深刻论述了立德的重要性,揭示了德育对人全面发展的价值与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所在。我们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就是说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6]。”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办学的灵魂和引领,立德树人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本质,是高校立身之本。实现高等教育本质的全面回归,立德是高校育人的首要价值所在,德才兼备是高校育人的最终目标。“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既是对高等教育教学的新要求,也论述了专业思政的长期性、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专业思政的思考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把一个“自然人”教化为“社会人”,是通过专业教育实现的。美国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书中提到:大学许多问题有其历史根源,它们之所以悬而未决,是因为它们涉及价值冲突,且矛盾各方找不到均衡点。大学道德教育的功能逐渐削弱;学校的道德教育与满足学生及家长从教育投资中获得回报的希望之间存在矛盾[3]。哈佛忘记了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年轻人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人!突出反映了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正如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对该书的书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是以“文”化人而非以“识”造物。固然高校育人应立足于治学(术),但治学(术)须首先服务于育人,所培养的人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深刻论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为高校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专业思政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的新路径与新方法。
(一)专业思政所“思”
专业思政所“思”,明在政治方向、落在思想领航、重在价值引领。专业思政是将专业知识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把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领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道不远人,明德惟馨,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专业思政所“理”
专业思政所“理”,关键是思政课程,核心是课程思政,目标是立德树人。专业思政是大思政教育体系,纵向包括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横向包括教学各环节,具有全面性、普遍性、多样性、系统性的特征。专业思政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坚持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旨在促进学生“专业成才”的同时,促进“思想成人”和“精神成人”。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系列显性课程、关键课程,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教育教学,引导学生认同和接受科学理论,把理论知识的认知转化为信念和信仰追求,养成和保持优良德性和品行[4]。思政课程具有鲜明政治属性,无可替代地发挥着立德树人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是教学体系,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为统领,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各类课程和教学活动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在教学过程中寓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的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学术性、思想政治教育性双重功能,发挥着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和呼应作用。
因此,专业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关系,是大思政教育体系与思政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的关系,他们的育人目标一致、育人内容相辅、育人途径协同,三者之间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具体如表1。
表1   专业思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主要育人作用与功能
作用与功能
思政类别
主要育人作用与功能
专业思政 价值引领,润物无声。红专并进,德才并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培养学生增强使命担当,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思政课程 铸魂育人润物有声。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四个自信”,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 
课程思政 术育心,润物和声。把知识、思想、科学相统一,以科技进步和学术发展中的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贡献与成就为重点,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掌握报国本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报国之志。
 
(三)专业思政所“在”
专业思政所“在”,重在设计,成在协同。按照“三全育人”工作要求,高等院校做好专业思政顶层设计,构建专业思政育人体系,思想教育上做到至德要道,专业教育上做到经世致用。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明确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目标明确了“怎么培养人”。因此,专业思政需在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目标上系统地做好设计、统筹协同。
1.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思政。专业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结合院校办学实际而制定的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总体上明确了专业“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体现了专业价值性,一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规格;二是对专业人才培养具体素质结构,特别是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劳动精神等关键素质。“为谁培养人”体现了社会价值性,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落脚点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为先,决定着智体美劳的性质和方向。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育人是本。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新发展,是对立德树人新要求。“劳”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育其他人才素质的路径和手段。“劳”所具有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功能,是实现德智体美知行合一、把观念转变为现实行动的保障环节[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向社会实践学习,需具有闻道勤行、肩劳任怨品格。显然,专业培养目标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
2.毕业要求明确专业思政。毕业要求是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支撑与达成。毕业要求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的“德智体美劳”,需明确“学到什么”“会到什么”“做到什么”,达到内涵明确、可衡量、能支撑。因此,毕业要求中,需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文化传承、责任担当等教育教学要求具体化,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求每位大学生都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刻地从思想转化、体验内化、自觉认同和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受益者和主力军,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共同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赋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责任。如我国在工程教育专业毕业要求中明确: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能够给予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承担的责任。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等。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融入到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体系,体现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具体的统一,突出了核心价值观在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心骨、定盘星、度量衡的重要地位,社会责任与担当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恪守遵循。
3.课程体系贯穿专业思政。课程体系是支撑与实现毕业要求达成的基石,需明确“什么逻辑结构”“什么知识体系”“什么思政体系”。课程体系按照知识逻辑结构,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四类;按照知识分类,可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工程与技术课程三类。做到有力支撑毕业要求达成,课程体系无论按照何种分类,都要打破当前学术导向“崇尚学术”、社会导向“服务社会”之间的隔阂,做到学术导向服从于社会导向,社会导向辅正学术导向,两者需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不同课程体系的专业思政侧重点不尽相同。如公共基础系列课程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自然科学类课程突出体现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融入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等等。专业系列课程突出体现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引导学生心系社会、时代担当。深入挖掘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设计好课程矩阵,系统地构建全课程育人,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形成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把“思政课程”铸魂育人和“课程思政”学术育心融会贯通。日久论定,促进内化认同,实现多元育人,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4.课程教学目标筑实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是落实专业思政的单元。课程思政在教学目标上,思政的刚性要炳耀。在教学内容上,思政的鲜活要放大。确定课程教学目标需思考下列问题:专业培养目标是什么?毕业要求是什么?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和学习目标?因此,课程教学目标既要有完整的知识性,也需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协同统一,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理念。课程思政同样需突出价值引领,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通过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契合理想信念教育,张弛有度地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方案、阐述中国成就,通过传递知识实现价值引领。 
三、专业思政的实现要素
思政之实,重在育心,成在育人。教师是专业思政的主导,学生是专业思政的主体,教材是专业思政的载体,课堂是专业思政的阵地,评价是专业思政的保障。
(一) 教师怀“德”
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教师作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有信仰才能讲信仰,有德才能弘德。教师需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四有”好老师、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求,树立专业思政意识,达成专业思政共识,落实专业思政行动。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甘当“学问之师”“品行之师”,传授学生知识,传播核心价值观,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成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用自己的高尚道德情操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学生修“德”
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学必立志,志为学心,学生只有立定志向,“三观”端正,方能勤学不倦,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学生需向书本求知,还需要向实践求真、向社会求实,在专业学习中系统地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伟大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不朽的贡献和辉煌的成就,把握时代大势,与新时代主旋律同心同向,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争当新时代的新青年;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学以致用,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三)教材蕴“德”
策书之例,思政其义。教材需在专业知识体系中融入中华文明、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体现出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教材编写与选用需充分考虑以下问题: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达成毕业要求什么知识最能支撑?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什么知识最能相一致?因此,教材内容避免为学术而学术,杜绝只写欧美不写中国的现象。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材内容要体现专业知识与价值领域的有机统一。
(四)课堂筑“德”
小课堂,大思政。课堂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更是育德之地。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固本培元,促进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一是坚守课堂专业思政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声求气应地与思政课教育同向同行。二是以成果导向,做好课程教学目标分解与教学内容设计,盖全德、识、能三个方面培养。三是做到课程教学目标连续性,保证专业思政的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四是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苦学善思、积思自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评价考“德”
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在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材评价、课程教学大纲审定、课堂教学评价中,把“德育”和“价值引领”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推动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立德树人要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专业思政需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有理,重在价值引领。
参考文献
[1]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卷(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81.
[2]郝维谦,龙正中,张晋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105.
[3](美)哈瑞·刘易斯著,侯定凯等译.《失去灵魂的卓越》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6.
[4]于向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N].光明日报, 2019-03-27(06).
[5]吴潜涛,郭灏.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创新发展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2):29-30.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he Focus of Professional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Higher Education on Value Guidance
 
Cheng Lianglong   Shao Xiaoyan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8)
 
Abstract: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our party and country for higher education ethics of the new era.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es th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nd is guided by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also build a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that integrat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politics.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designs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graduation requirements、course system and teaching goal, and  explicits the implementation elements of it to form a driving pattern of talent cultivation.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lso cultivates the new generation undertaking the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ho hav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s and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guidance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