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收录论文
高水平理工科建设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3日 08:41 点击: 1343 发布:

高水平理工科建设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何成刚,李  鹏,刘吉华 *,徐志彪,李永健 

(五邑大学 轨道交通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检验研究生培育工作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本文以五邑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建设为契机,阐明了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探索以导师的研究项目和校企联合培养示范点为实践平台,建立起以沟通和协同能力为核心基础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广东省创新技术产业在“十四五”期间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培养支撑。 

[关键词]沟通;协同;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20年度五邑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以沟通和协同能力为核心基础的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YJS-JGXM-20-09);2018年度五邑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OBE理念的‘轨道交通车辆制造工艺’课程教学设计与改进”(JX2018032);2018年度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大功率机车车轮磨损与摩擦疲劳损伤机理研究”(2018KQNCX271)

[作者简介]何成刚(1988-),男,四川资中人,博士,五邑大学轨道交通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轮轨材料服役性能研究;刘吉华(1988-),男,江西吉安人,博士,五邑大学轨道交通学院,讲师(通信作者),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轮轨材摩擦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科技的快速变革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愈加重视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培养[1]。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间在科学技术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关键的核心技术领域研究上表现为科研创新能力非常薄弱,高学历的科研人才严重匮乏。工业制造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工科研究生一直以来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自身更要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必须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放在第一位[2]。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不单单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高校科研氛围的构建。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是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培养和显著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意义[3]

刘伟等[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后,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一套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潘双吉[5]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现状进行分析之后给出从改善文化氛围、强化导师队伍的建设、改善科研实训条件和优化培养体制四方面来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建议。高英力等[6]分析了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关键影响成因后,通过开展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探索出以CDIO为教育理念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聂文龙等[7]引用TRIZ理论分析了硕士生培育现状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提出在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用TRIZ理论。顾寄南[8]分析了机械类专业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后,提出了要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培养机械类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王亚珍等[9]针对江汉大学的研究生培养现状,提出以导师科研项目为平台,以相近研究方向的导师为团队建立“项目+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方式。朱希西等[10]针对当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和问题,基于OBE理念以五邑大学为例,从资源配置环节、教学组织环节、项目教学环节和考核评估环节四方面对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陈彬等[11]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探索一个以CDIO模式为主要理念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五边形模型。麻彦龙等人[12]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从改变培养方式、改革教学、营造创新能力培养氛围等三方面探究了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本文以五邑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建设为契机,从强化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来探索,建立起以沟通和协同能力为核心基础的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能力不足的形成因素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所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主要由知识结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组成,其核心内容是与众不同的实干能力[4]。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可以细分为:创新意识培养、传统思维突破、实践能力提升等等[13]。研究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术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但科研创新能力较低、缺乏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其形成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缺乏创新目标。在高等教育体系下,研究生由于受到导师的指引,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有了科研创新的热情。但是研究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课题没有深入理解,容易四处碰壁,导致他们找不到创新方向。当前评价研究生学术成果好坏还是以发表的论文质量来衡量,但是只有少部分研究生能够对自己的论文课题有自己的见解,大部分研究生的学术与学位论文缺少实质的创新性内容[14]。在选择科研方向上,缺乏敢于挑战和专研的精神,其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一个明确的创新科研目标,因而很难有创新成果。

2)缺乏创新意识。研究生想要在技术上实现创新,仅仅只有创新目标与创新兴趣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这就要求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与科研活动过程中要进行善于总结与反思。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与研究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光有理论知识而没有科研实践是注定行不通的。工科研究生只有在科研项目中勤动手、勤实践,才能逐步地建立其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进而获得创新灵感。

3)缺乏创新驱动力。先从研究生的入学动机来讲,有大部分的研究生都是为了混文凭,他们的目标也就仅仅是修满毕业所需的学分,能够顺利毕业。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市场经济的出现使得研究生面临巨大的生存及就业压力,在这样的时代下,研究生很容易萌生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甘坐冷板凳的创新精神。另外,我国高校在激励研究生创新制度上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激励研究生的创新不能只依靠资金上的扶持,最主要的还是要在学校内营造出一种创新的氛围,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创新观念。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跟从导师带领的团队开展学习生活、科学研究和实践锻炼,而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责任。因此,可以从强化导师作用来探索新的、可行的培养模式和思路,想方设法创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生活和科研工作环境,促进其尽快成长并有所成就。

三、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增强沟通和协调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基础,而提高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标。优良的沟通能力是协调合作的有力保证,有效的协调能力反过来可以促进更深层次的沟通,两者间是相互关联与促进的关系,同时又为培育创新能力奠定良好基础[13]。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后能够更加促进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将这三者进行充分的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从而实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标。

以五邑大学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为对象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以导师的研究项目为实践平台、搭建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建立起以沟通和协同能力为核心基础的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并将其应用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使得研究生在科研中学习,在学习中科研。  

1)沟通能力培养。以多读、多讲、多写的方式进行研究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每周进行例会汇报文献阅读情况、课题研究进度及遇到的难题;小组研讨课题领域的动态及自己的相关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活动对研究生的口头表达与沟通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以课题研究报告、专题动态综述、学术与学位论文撰写等形式对研究生的书面表达与沟通能力进行培养。

2)协同能力培养。以高低年级师兄弟间小组团队的方式培养协同能力。把研究内容相近的学生分成2~3人的研究小组,由高年级研究生通过老带新的形式能够经常在组内进行交流和研讨。一方面通过协作完成高年级学生的课题,并进行自主研究、参与项目申请,使低年级学生在协调合作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协同能力。另一方面在组织课题研究、协调团队成员分工、管理项目研究过程中,使高年级学生的协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3)创新能力培养。借助导师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逐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采用“了解、模仿、消化和创新”的不同阶段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并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与课题相关的创新、科研类项目,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4)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性锻炼。借助五邑大学与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佛山基地搭建的平台,课题组同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广东兴发铝业有限公司、佛山市艾乐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和广东若铂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将研究生派驻到合作示范点企业进行项目研究跟踪实践性锻炼和培养。

这三种能力的培养相互间是有关联的,能够通过科研实践融合为一体。比如,在沟通能力培养过程中开展的小组研讨会报告是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某个阶段的项目科研进展报告。要求学生在项目研究实践中有意识地锻炼、加强自己的沟通和协同能力,提高自己看到的问题本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将探索建立的以沟通和协同能力为核心基础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落到实处,导师必须在各个环节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有亲自启发、引导才有可能取得好效果,并有效促进研究生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导师必须利用好各种教学、科研资源,因人而异地引导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逐渐地挖掘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15]。目前已经派遣第一批2名研究生分别进驻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广东兴发铝业有限公司开展科研项目实践性训练。通过依托学科平台、示范点企业和研究项目,建立将沟通、协同和创新融为一体的培养环境,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最终达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在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建设背景下五邑大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也已取得了部分成效。以导师的科研项目为实践平台、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建立以沟通和协同能力为核心基础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广东省创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支撑。目前本课题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理念渐渐地得到学院及学校其他师生的认可,随着与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佛山基地不断深入进行研究生培养的效果显现,这个培养模式为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也为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提供一种有效的、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高燕楠. 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 2010.

[2] 王健, 陈琳. 研究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06): 47-51.

[3] 张宇, 郭祥峰, 贾丽华. 化工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 教育探索, 2012(11): 109-110.

[4] 刘伟, 江婷, 陈燕, 等.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 5(04): 6-8.

[5] 潘双吉. 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 才智, 2016(17): 32-33.

[6] 高英力, 李友云. 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5, 6(6): 67-69.

[7] 聂文龙, 邓云蛟, 侯雨雷. TRIZ理论应用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 教学研究, 2019, 42(04): 48-52+112.

[8] 顾寄南. 机械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28): 124-125.

[9] 王亚珍, 胡思前, 徐俊晖, 等. 基于项目+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02): 77-79.

[10] 朱希西, 赵良辉. 基于OBE理念改进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以五邑大学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04): 328-330.

[11] 陈彬, 谢旭, 江小平. 基于CDIO模式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型—以系统仿真方向研究生培养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9, 42(04): 53-57+63.

[12] 麻彦龙, 廖益. 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5(09): 181-182.

[13] 蔡跃明, 吴丹, 杨炜伟, 等. 一种融沟通、协同和创新为一体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索[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7(11): 1-5.

[14] 刘彩红, 王益玲.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06): 161-162.

[15] 蒋雪明, 徐倩, 路世传. 以科学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J]. 文教资料, 2012, 000(017): 118-119.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ve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under the High-leve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HE Cheng-gang, LI Peng, LIU Ji-hua*, XU Zhi-biao, LI Yong-jian

School of Railway Tracks and Transportation,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2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is the core criterion for testing the success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mproving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can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the high-leve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Wuyi University,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factors that cause the lack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Exploring to use 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the mentors and the school-enterprise joint training demonstration sites as a practical platform, and establish a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skills to stimulat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vide strong talent training support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s innovative technology industry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synergy; innovation ability; postgraduate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