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产教融合视域下生态环保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单志强 石少明* 程 宁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与食品工程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0)
[摘 要]: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本文以生态环保技术专业为例,探讨“校企双元、课岗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并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架构适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开展“1+X”证书试点,优化课程结构及内容,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课岗融通;课程体系;生态环保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柳州市职业教育一般立项课题“高职环境类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研究”(LZJ2022C012)。
[作者简介]:单志强,男,(1977-)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工学博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与食品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从事环境工程及生态治理领域科研及教学工作;石少明,女,(1976-)广西柳州市,硕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与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从事无机化学领域科研及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于2019年底,联合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柳职院”)生态环保技术专业是2021年新申报的朝阳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生态环境工程设计、生态规划、生态污染风险评估及生态环境监测等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初期,聘用地方优势区域产业代表及业内同行组成专家团队,规划人才培养建设中提出“产教孪生”的理念,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与柳州钢铁集团等优秀地方企业深度融合,探讨“微专业、深融通”的新型生态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科发展需求,学校对专业进行了调整,基于前期建设的基础,在专业动态调整以满足产业需求、校企协同的实践中,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产业及生态发展需求,在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产业技能需求与课程建设、课程思政职教理念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一、协同共建“校企双元”育人平台,创新专业建设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协同育人,是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的一种新模式。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无论是人才需求培养、综合实力提高等方面都呈现出紧迫的态势,高等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积极采取与企业合作
的方式育人,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通过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实施新的课程体系与评价标准,彰显协作育人的教育理念,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赢得新机遇[1-2]。
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的基础是互利互赢,建设机制充分发挥效能,才能做到持续和深度融合校企互动培养模式[3]。柳职院生态环保专业结合地方优势产业,与柳州水务集团阳河污水处理厂等企业建立产学研联合育人合作平台,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等,行业技术以及管理人员参与学校教学计划制订,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派遣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同时,学校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在校企双方人员的互聘与合作教学中,学生受到了实战技能的训练,既提高了专业技能也为企业生产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并创造了价值。对于学校来说,既解决了实战技能训练材料紧缺的问题,又练就了学生的过硬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造生产价值、在创造生产价值中育人。
二、探施“课岗融通、项目载体”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期高等职业专业教学进程中,需要将学校里传统的课程与企业里的岗位实践有效衔接,在课程体系初步设计时把岗位实践融入其中,针对企业岗位实践真正需要和职业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掌握相关技能,实现“岗位、课程”的融通,形成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4]。柳职院生态环保技术专业发展方向为本科层次高职,随国家对生态领域的重视以及广西区对于区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应势而生,专业涉及环境基础理论和生态治理技术手段的深度融合,要求学生不仅在拥有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能够掌握一定的生态污染修复、治理及防控的技术手段。因此,生态环保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包含理论和工程两方面特点。但实际上,现阶段的课程体系主要基于环境质量监测,没有上升到全局生态系统调控的宏观高度,其发展必将受到制约,岗位实习更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关联性不大,部分教学内容无法应用于岗位实践。
1.以岗位职业需求为基础确立能力目标
高职院校的课程“专业”是社会职业中“岗位”与“职业”所需技能和知识的集合。因此,生态环保技术课程体系应紧密联系企业,岗位需求及能力要求要详细调研,相关产业领域新技术、新动态也要及时关注,全方面推进才能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深入落实人才培养目标[5]。柳职院生态环保专业聘请了区内产业技术人员开展工作分析会,对专业岗位职业进行了分析归类,对岗位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进行了梳理,合理规划任务单元,明确每个单元的工作任务,明确了生态环保专业规划和发展方向。
2.构建“项目载体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计
契合课岗融通的需求构建“项目载体模块化”的生态环保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时以项目驱动为载体,每一个项目模块都与企业实时岗位对接,专业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与职业标准高度契合。模块化项目载体特点是以岗位工作领域作为重点,按照专业岗位内容进行课程设置,将专业领域工作过程作为关键,实现专业职业模块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生态环保专业基于广西区生态环境创新发展规划和要求,专业模块设计涵盖“土壤污染修复及监测模块”、“区域水源监测及生态治理模块”“大气污染监测及治理模块”。
图1 生态环保专业项目载体模块化示意图
三、架构新课程体系,课程思政职教理念融入其中
1.开展 1+X 证书试点,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需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及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合理化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是推进1和X的有效衔接手段,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生态环保技术专业积极申报“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探索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依据岗位标准、结合岗位职责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将《水污染治理》、《大气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环境影响评价》、《化学检验综合实训》等 1+X 证书相关课程融入课程体系,强调课程体系模块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为提高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等多元化方法,有效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质量,更好满足社会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
图2生态环保专业“1+X”证书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示意图
2.课程思政政与课程教育教学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不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根据生态环保专业课程性质与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生态文明理念”拓展的重点,通过挖掘蕴含在课程当中的思政教育资源,结合课程本身,将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浸入价值引领导向。在本专业课程中重点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逐步树立环境意识、认识环境现状、解决环境问题。
四、专业师资团队双师型建设及实践能力提升
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根据《生态环保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结合学院师资队伍情况的现状,建立一支稳定、精干的、在全国同类院校同类课程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具有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主讲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研究生以上学历,能综合运用各种教法设计课程,掌握新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新知识,具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辅助教师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须经过校内外的相关教学项目的实践指导培训,具有本科学历,有较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1.青年教师理论水平提升,加强实践能力锻炼
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同时,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安排教师外出参加专项进修或研讨。同时要求青年教师进入老教师课堂,在兼任辅导答疑、助课、指导实验的同时,完成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提高的任务,以迅速走进主讲课,并独挡一面。要求所有青年教师必须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要求他们先承担部分实验课教学,再承担全部实验课教学,然后再承担理论课教学。针对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特点,对实验课教学进行改革,教学实验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进入实验室能马上开始进行实验,教师只辅导实验而不“安排”实验。为了满足学生毕业后能马上上岗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开设自我设计课,教师首先要熟练使用环境监测仪器,操作规范。针对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状况,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工作打好基础。
2. 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增强科研能力
教学经验丰富和高职称的教师与青年教师要经常进行交流,通过观摩、资源共享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坚持集体教研,开展教学实践的改革活动,每学期开展多次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中针对环境监测的实用性强、动手操作训练多等特点,在不断的总结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践中的利弊基础上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更新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注重科研和教学的互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合作开展科研;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刻苦钻研的意志;要求他们参与或负责项目的申请和研究,主要从事教改项目的研究。从题目确定、资料收集和具体研究等方面都给予全力支持和指导。
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应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设置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碳排放管理与实务、PLC控制工程等方面课程,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环境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根据企业对本科层次的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岗位需求、技术技能要求、新技术应用需求等方面,并参考调研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建议如下:
1.专业核心课方面,根据对企业调研结果分析,开设与环境污染防治与修复相关的课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为满足环保工程的运维,开设工程制图与CAD、环保设施运行与管理、环境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课程。为满足企业对污染控制自动化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PLC控制工程课程。为满足企业对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咨询方面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环境标准与法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咨询服务等课程。为满足未来降碳减排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碳达峰和碳中和、碳排放管理与实务、以及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等课程。为了满足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要求,开设分析化学、环境监测等课程。
2.专业基础课方面,除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等方面的课程外,建议开设体现工业环保新技术的课程。结合调研中企业新技术应用与规划情况,可开设与污染控制相关的工程制图与CAD、PLC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程,熟悉新技术、新工具的理论知识与应用原理,掌握其在工业环保领域的应用流程与方法。
五、教学资源配置策略
1.教材方面,按照国家规定,经过规范程序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专业课程教材应体现本行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新形态。
2.配套资源建设方面,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建设包含专业及课程平台、自主学习平台和资源素材平台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满足教师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环境污染防治与修复、清洁生产、降碳减排等方面的教学资源。
在专业建设各方面不断的优化提升,满足工业环保行业的智能化改造趋势对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人才能力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培养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规划设计、技术应用、现场管理及业务运作能力等。
六、大力推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是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关键
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人才需求情况来看,企业为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急需引进高层次的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人才。但广西教育资源比较紧缺,区内环境类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普通本科与高职学历层次。目前,7所高职院校开设环境监测技术(高职),而广西38所本科院校中也只有7所院校开设环境工程专业(全日制本科),按每所院校每年毕业生100人的规模测算,每年培养的毕业生仅约1400人。大力推行本科层次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解决制约广西生态环境工程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我院是广西第一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并开设了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招生计划为每年60人左右。这也侧面印证了本科层次的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人才相对于中高职学历的人才供需矛盾还是相对突出。
七、产业发展带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不断涌现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强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家层面宏观战略从资源消耗上限、环境承载力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等角度对生态环境保护行业产业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推动企业不断加强技术革新,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不断涌现,主要包括:卫星遥感碳核算、大气污染全组分暴露表征及健康效应机制、纳米工程材料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设计方法及观测技术、高效控制农畜牧业氨排放污染、污泥全链条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新技术、新理念促使整个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向着智能、低碳方向发展。
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已迈入智能时代,“智能哨兵系统”、多功能水质监测机器人、水设施巡检机器人等智能监控装备不断投入使用。污染治理、大气环境治理、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等随着数字技术运用于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新趋势。《“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打造智能高效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体系,构建大数据平台监测污染源,推进空气、水、土壤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指标实时动态监测。
八、下一步举措
1.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广西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形成结构合理、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高职本科专业体系。下一步围绕建设“特色高职本科”的目标,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努力培养生态环保领域有影响力的卓越人才。同时,坚持兼容并包的原则,积极促进高职教育、职业本科教育两个系统师资培养的集约发展。凭借国家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率先发展、快速发展、高位发展的区位优势,发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区职业教育院校的龙头、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的生力军等社会资本,积极挖掘学校为新兴产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潜力,全面彰显学校在培养生态环保产业高级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增设“生态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回应当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落实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本科专业发展规划的具体体现。
2. 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院生态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已有专职教师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博士学位30%,专业背景涵盖环境工程、生态学、应用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2022-2027年间,拟引进博士1-3名,学科骨干5-10人,并要求所有引进的教师必须具备从跨学科视角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态环境新兴领域科研教学研究以及胜任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能力。另外,拟通过与柳州市先进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聘任兼职教师,保证教育教学内容紧贴社会实际,并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岗位要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接轨。
3.以专业、课程建设为基础,深化教学改革
生态环境工程职业本科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业务规格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基于这一考虑,学院将组织力量,深入行业或企业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与用人单位合作共同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准确的定位。专业教学改革方案针对目前市场需要的多个职业岗位需要而定,随着职业岗位的变动和岗位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 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按职业综合能力模块的要求,在所有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组织有企业专家参加的讨论会,充分听取专业委员会的意见,按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各门课程的内容、广度及技术熟练程度。
[参考文献]
[1]孙硕,胡小勇.面向教育信息化的产教深度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8( 12) .
[2]万兵.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 8) :34-36
[3]穆为磊,肖成志,谭俊哲,刘贵杰.产教协同的机械专业课程新工科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 50) : 236-237.
[4]杨岩.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课程物流管理教学实践与改革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 21) : 28-29.
[5]张长丽,陈昌云,薛蒙伟.产教融合背景下工业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时刊,2020,34( 9) : 42-43.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pecial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han Zhiqiang Shi Shaoming * Cheng Ning
(Li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food engineering,
Liuzhou 545000 Guangxi)
[Abstract]: Which have becom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Improving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arrying out the vocational skill level certificate system. In this paper, to tak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in which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chool enterprise dual and course post integration", constructs a curriculum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arries out the pilot of "1 + X" certificate, optimizes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ontent,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rains high-quality talents meeting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lass post accommodation; Curriculum system;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上一篇: 《生态学》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